接着《行为干预研究的缺陷在哪里》一文,解释三个疑问。
1、该文的讨论对象
该文讨论的是自闭症行为干预研究,即研究者如何考察行为干预方法——主要是ABA,治疗自闭症患者的效果,关注的是研究的设计、结果、结论等,并非是行为干预方法本身。换句话说,如果行为干预方法是一把刀,那该文关注的是某人如何使用这把刀、切出来的西瓜均匀不均匀,而不是关注这把刀是屠龙刀还是青龙偃月刀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
2、该文引用的Cochrane分析论文
有人指出,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这本刊物影响因子不高,只有7~8分,如何称得上“最权威”三个字?上面发表的文章,是不是欠缺资格来分析ABA?
椰菜君简短解释一下,这本刊物是Cochrane协作组织的旗舰刊物,而是Cochrane协作组织是一个独立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由全球超过三万七千名的志愿者所组成,分布国家超过170个,目的是以系统化的方式组织医学研究的资讯,依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来提供医护专业人员、病人、医疗政策制定者等需要的资讯。Cochrane协作组织发表的评论,是当前世界循证医学的金标准。当然如果认为ABA不属于医学范围,不适合循证医学的要求,那确实可以认为这个评论是欠缺资格的。
3、文末的比喻:盲童当然要去盲校,才能学习知识和技能,但他不是去那里治疗眼睛
这是椰菜君认识的一位资深家长,在历经各路大咖洗礼之后的感叹。文中引用这个比喻,要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请读者思考一下,行为干预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到底有多大?是不是和那位15年经验的国际注册ABA师傅宣称的、ABA祖师洛瓦斯老先生1987年扛鼎之作发现的那样,高达47%的患儿可以“被治愈”后“脱圈”?
对祖师洛瓦斯老先生的这个数据,早就有人表示怀疑。
如前文所说,该项研究没有使用随机分组这一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石,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结果的可靠性。事实上,有人还说,老先生在分组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往治疗组塞高功患者。。。
此外,还有人质疑老先生在评估治疗效果的时候,耍了点花枪。
这么说吧,老先生的“治愈”标准有两个,一是治疗后智商达到85以上,二是治疗后被普通小学录取。那么就有人问了,智商和智力并非是一回事,如果你没学过智商测试里面的知识,那你不会答题,智商就不会高;当然如果你学了那些知识,最好刷题之后,智商就会变高;但你的智力还是那么回事。
还有人问,被普通小学所录取?是同一个小学嚒?要是不一个学校,您这标准有意义吗?各个学区的政策都会不一样啊?这个标准在今天也是值得商榷的。椰菜君就知道国内即使同一个区,有的学校设有名额录取自闭症患儿,有的学校就没有这样的名额;如果治疗组的孩子正好多在有名额的学区,那以能否入读小学作为“治愈”标准,也就有些太儿戏了。
其实呢,既然是治疗自闭症,而自闭症的诊断有据可循,有量表可评估,那只要做完ABA后,找医生再用量表评估一下,看还有没有自闭症症状也就是了,岂不是简单又可靠,又有数据,更符合“分析”的要求?
最后补充一个数据,就是2000年Smith做的研究,难得地按科研规则用了一下随机分组,符合洛瓦斯老先生“治愈”标准的比例,就直线降到13%。
回到那个比喻,就是在说,如果一个盲校声称能治好眼睛,那显然是超出了边界,但若是声称能教好知识和技能,那基本没有什么毛病。
声明:本公众号提供的是科普文字,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由于才疏学浅,谬误难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