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文章,56万6511字。这是我2021年一年业余写作的数据。第三次参加无戒日更挑战,这一次终于完成了日更300篇的挑战。
以前给自己规定了很多任务,各种学习、画画,以及阅读、电影等等各种输入。但当这些任务一件一件叠加起来,就会让本来已经被工作和养娃给挤占地七零八落的时间更加捉襟见肘。每天各种打卡,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最后,很多任务都不了了之。而自己又会陷入到“又没完成”的各种自我否定当中。
于是,在2021年,我给自己给自己断舍离。不要求自己样样目标都完成,只要能写完300篇文章就好了。
写作就成了一个结点连接起了生活、工作、阅读、电影、学习等等。这里有我经历的事情、有我思考的困惑、有我喜欢做的事情、有我想要做得事情。
输出倒逼输入。完成300篇千字文不是目的,好好过生活才是正解。
之前的那些让我倍感的压力的各种任务看似好像还在。但他们都不是原来每天都必须一定要完成的死任务了。
当在心中下了“完成300篇千字文”这个心锚,与我有关的各种事情都多了一个功能——写作素材。
看了书、看了电影,就想抒发一下感想。于是,就有了89篇读后感和18篇观后感。
上了课,输出了思维导图、视觉笔记,感想和收获也渐渐清晰,于是借着笔记,把想法扩充成了文章。学习不再是单向输入,还有了经过自己消化之后的输出。于是,就有了98篇学习心得。
因为写作,鸡零狗碎的生活也变得有了意义,和孩子们斗智斗勇的点滴也变得弥足珍贵,工作中遇到的糟心事和挑战也成了滋养我的养料。于是,就有了129篇随笔和23篇复盘总结。
当回看这357篇文章,梳理着357篇文章的数据时。仿佛走进了时间隧道,从文字中回看我2021年的成长。
很多人认为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写作天赋才华的人似乎不值得写。写了也没人看。看了也要被人笑话。写作都是作家的事。但这是从写作要成名成家能赚钱才有意义的角度出发形成的观点。
对于我们还没有在写作中找到所谓价值的人来说,记录的本身就是价值。我们把生活记录下来,把我们的思考记录下来,这些文字和片段不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在文字从键盘、从笔尖流淌出来的那刻开始,其实就产生了意义——情绪得到了宣泄、想法有了记录、灵感开始产生、思考慢慢成熟……
正如鲁迅、胡适这些大家的观点:只要把人生记录下来,这就是治学。
写作本身就是提升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记得以前无戒老师曾说过,要提升思考力,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
而思考力怎么提升呢?坐在桌子前,撅起嘴,把笔夹在嘴唇和鼻子中间,托着腮帮子,抬头45度望向窗外的天空,就能够成为思想家吗?
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无论多精彩的奇思妙想,无论多有深度的问题思考,如果不表达出来,那只是空想。我们必须把想到的记录下来,哪怕几个关键词,哪怕几句话。
而要提升思考力,仅仅单纯记录是不够,我们必须用一定结构的文章,把这些零散的内容组织起来。这个组织的过程,就是提升脑力、训练思考力,甚至提升我们个人能力的过程。
无论我们想得多好,都不如记录下来变成文章更为缜密。这个缜密,体现的就是思考力。
为什么在很多时候,文章写得不错的人在职场上都比较有存在感?最重要的就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参与写作的这个人,就进行了一次思考。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把报表写成报告并得到领导重用的A一样,能够在看似枯燥的统计表中,发现了数据之间的关联、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经过他的思考和写作,变成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这就是思考力和写作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做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既然思考和写作可以相互促进,并且共同作用于我们的成长,那么就要有意识地让思考和写作融入日常,并且把这两件事融合为一件事的两个步骤,而不是割裂开来。
一项工作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什么步骤?要怎样推进?需要什么资源?会遇到什么问题?当一系列问题被提出,又被解决,至少在这趟文字之旅中,写作者已经对这件工作进行了一次“纸上预演”。而一份份计划、方案、总结、报告、信息的撰写过程,就是一次次思考的练习和能力的提升。而思考能力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升。
无戒学堂2022年第94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