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出生的叶嘉莹已是百岁高龄了,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命运多舛,却一生矢志不渝沉醉于传播中国古诗词之美。
她生活简朴,却将毕生积蓄三千多万元悉数捐出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如空谷幽兰,无人自芳,古代诗人们的心魂、志意已经融入她的血液。
这部《叶嘉莹论苏轼词》是一本精致的手稿珍藏本,全书分为三部分,主题大致可以归结为苏轼对词的传承、创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57abcef6b5c1f515.jpg)
1. 苏轼对词的传承
苏轼一生著述甚多,他天分既高,兴趣又广,但其留传的三百余首小词却是其三十七岁以后写出的,此时他正出官杭州,也是其以天下为己任之志意受到打击的开始。
苏轼起初的词作中有两位名家的影子,一位是望重一时又对苏轼赏识有加的名臣欧阳修,另一位自然是“奉旨填词”、作品被到处传唱的柳永,谁能无视他的影响力呢?
2. 苏轼对词的创新
苏轼是融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旷观之精神于一体的人,换言之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所以同样是借景抒情,苏词中还另有一种哲理与襟怀是欧词所不及的。
苏轼喜欢部分柳词中的高远之景象,但柳词的高远景象多为凄凉日暮萧瑟惊秋之景,柳永的落拓失志使其在写过高远的景物之后,马上又回到缠绵的柔情之中,而苏词则通篇葆有超旷之襟怀与意兴。苏轼天性中的特殊禀赋让他的词突破了前人之局限,开拓出新的天地。
3. 苏词对后世的影响
苏词的成就大概也与其晚年的被贬经历有关,一路向南的同时,其词中的超旷风格也越发明显。只是时人真正理解和追随者很少,反倒是被迫至江南的南宋词家们对苏词的气象更有共鸣。
因为个性原因,苏轼不乏率意之笔和游戏之作,且有些词作不尽合律,但这并非是他不熟悉音律,反而是其已熟于律却能脱去其束缚之表现,词作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保持着声律之优美平衡。
读不尽的苏轼,读不尽的诗词,读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读不尽像叶嘉莹先生们这样以身说法体现出的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