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同学聚会吃火锅,一位同学不小心失手打翻了一盘牛百叶。
她被吓得脸色发青,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
同学都诧异地看着她,问她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哪怕打翻了东西也没关系,不会再有人狠狠骂她。
那一刻她突然想什么都不管了,直接坐在那里嚎啕大哭一场。
她打翻东西后一动不动的原因是,她在等,等她妈妈骂她。
她的身体条件反射一样地告诉她:
你等着,你马上就会被骂。
这就是她和她妈妈的相处模式,从小到大20几年,她都是在这样的阴影中长大。
比如说,快过年的时候,妈妈和她一起做了一锅豆沙馒头。
馒头要出锅的时候,她妈妈没把放馒头的案板放稳,最后一个馒头放上去后直接翻了。
她急忙接住了案板,挽救了大概四分之三的馒头,剩下的都滚落到地板上。
她妈妈边捡馒头边骂:“要不是因为你在旁边,我也能多小心点,要你有什么用!连个馒头都接不住!”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错啊,但她妈妈已经习惯了将责任都迁怒到她的头上。
而这种相处模式带给她的阴影就是,她一辈子都在小心翼翼地讨好别人,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想哭。
许多家长都不明白,孩子不是他们的附属品,他们有独立的人格,需要被尊重,而不是被当作情绪发泄的工具。
童年时创伤性事件的发生,会打破孩子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导致出现偏差反应,直至一生。
许多人这一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治愈好童年时期的伤痛。
他们带着那些难以愈合的伤口,在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