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读了三本好书,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三本都是散文集,读着畅快,却不轻松,仿佛一字一句,都能让你想起点什么。
说来好笑,龙的大名,我早有耳闻,但一直以为是个男作家。再看书名,什么“亲爱的”、什么“慢慢来”,觉得文绉绉、不够炫酷,不够爷们。所以也就从来没看过TA的书。

6年前,当时的文学系女友,见我爱读书,遂向我推荐《目送》,说:“这本书你一定要看”。我放下手里捧着的“韩寒”,盯着她的身体,问:“你确定?”。“反正我觉得挺好看”她害羞地连忙穿好衣服。“真的很好看”她不甘心的补充。
第二天,我的书桌上摆着一本《目送》。
嗯,绿色的,果然好娘炮。我一边拿起书瞟了眼封面,一边心里吐槽,并没有急着翻开,而是不屑的放在一边,然后捧起新买的“李承鹏”开始大快朵颐。
这一放就是几个月。我记得那期间我俩时常吵架,至于吵架的事由,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了,想必也都是些芝麻绿豆之事。
可是有一次争吵完,她对我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哎,有时候,我真的搞不懂你”。
放屁,搞不懂我?我还搞不懂你呢!我心想。
那天回家,我翻开《目送》,想看看她平时读的书是怎样的,想看看她为什么说搞不懂我,抑或看看我能不能搞懂她。
可是当时,勉强读了一篇就读不下去了,实在太无聊了,文章磨磨唧唧,根本不知所云。回想那一篇都不知道读完没有,内容更是完全没了印象。

这次,得益于另一个好朋友娟的推荐,我再次注意到龙应台的书。
一天夜里,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后,发了一个票圈:一口气读完的书,晚安。然后在群里@我去读。
我立刻回想起5年前,我回家翻看《目送》而读不下去的场景,心有不甘,立马下单。下单前,瞟了一眼亚马逊页面上的简介:龙应台,34岁第一次做母亲.....。心里一惊:天哪,原来龙应台是个女的!
1.
第二天书送到,再读龙应台。没想到6年前读不下去的书,现在读来津津有味。
龙应台的文,大多很慢,但却深刻。好像涓涓细流,看似轻柔,实际在每一块岩石上都刻下痕迹。
当年女友的字很漂亮,对我来说,是字帖一样的存在。我很羡慕,也很自惭形秽。她却从不嫌弃我的字,反而轻描淡写:“练一练都可以”
见我真的开始练,她第二天送来一大堆字帖、临摹纸,都是她以前没用完的。还留下鼓励:“不着急,慢慢写,会好的”。
我哪受得了这个慢功夫,总是写一会玩一会,写几天就不写了。她知道后也没说什么,只拿起我写的字,使劲的夸,夸得我又来了兴趣。
就这样,我持续练了半年,终于能够脱离字帖写出称得上好看的字。然后就得意忘形的收起了字帖,等再次发现自己的字很丑时,我俩已经分手两年。
2.
龙应台的文字饱含血浓于水的亲情,尤其是做母亲后,体会到为人父母之不易,从而对自己父母的感情也越发理解深刻。
女友是个善良的人,和她相处时间其实不长,但却已经完全了解她的父母家事。
她父亲买了一台二手车,他很高兴,她也很高兴。我不屑的说:明明有钱,为啥不买新车。
她父亲出了事故,她很担心。我生气的抱怨:年纪不小了,开车还不知道小心一点。
她妹妹淘气得飞上天,把冰激凌当颜料涂在餐桌上。她一边连忙请服务员帮忙,一边自己笑得前翻后仰。我却心有余悸:我一个人可搞不定。
3.
龙应台自称世界公民,自嘲没有爱国情结。但她却把每一块生活过的土地当作故乡,热爱那里的土地、人民、高楼、小巷。追忆每一段痛苦历史的同时,又享受每一个现在。
女友也热爱故乡,她的老家多年前被拆迁,以前的村子变成了现在的别墅群,以前的耕地现在被挖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
她经常带我去湖边玩,跟我讲她小时候和玩伴在河里游泳、钓鱼的故事。她带我在湖边慢慢走,时不时惊喜地叫起来:“你看你看,那棵橘子树居然还保留着”。她还会从湖边淘几块形状极好的鹅卵石,用颜料画成可爱的猫头鹰送给我。
而我呢,我可不太喜欢这些到处是泥巴的荒地,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被挖得满目疮痍的河岸,以及永远有干不完农活的菜地。每次我只想快点逛完,好赶紧回去和她滚床单。
4.
后来我们见面次数逐渐减少,我工作越来越忙,她也开始准备考研。
见面少,沟通也少,势必会影响感情。她很有危机意识,找我沟通,我却说她多愁善感。
她开始给我写邮件,写了很多,一封接一封。我有时候回,有时候懒得回,心想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她有时候着急了,打电话要求我给她认真回信,我才好好回。大多数都敷衍了事,因为总感觉没有这个必要。
后来,她写得字数越来越少了。而我还是懒得回,有时候甚至懒得点开看。
再后来,她干脆就写一句话了,她还在坚持。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她的信停了。
最后,她很少找我了,怕我说她啰嗦。
我也很少找她,怕她又开始啰嗦。
......

我最终还是没有搞懂她,想必她也没有搞懂我。
那时的我,就像年轻的安德烈,满脑子的“性、酒、药”,满耳朵的摇滚,满肚子的牢骚。而她,虽然比我小几岁,却更像龙应台,满心的慈悲和善良,满眼的柔情和星光。
我们终究分手了,就像母亲和儿子,终究会越走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