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
黄 斌
用了跟张齐华老师讲座同样的标题,实在是因为太认同,太受用。今天我仅就张老师讲的“如何提升学生倾听力”四个方面的第一个方面——“不愿意听”的问题作重点来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上课不愿意听”,是倾听的“动力”问题,那怎么样给足“动力”,让学生愿意倾听,张老师讲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规则”约束倾听
用我的理解,“规则”也就是就从倾听层面所做的“组织教学”。张老师用一幅“手图”从五个方面来讲了如何进行规则约束。
1.眼睛。
“眼看”可见“用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倾听时眼睛要看着讲述对象,这叫眼神合一,也可见其用心。在我们不能看到讲述对象时,比如现在网络授课,那我们的眼睛要看着屏幕,看着老师的课件以及屏幕上的画面。
2.嘴。
“嘴静”可见“耐心”。倾听时不急着发言,细听别人说什么。这让我想起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发言最积极的孩子,但一定是会倾听的孩子。这里并不是说不提倡积极发言,而是说听的时候要耐心,认真思考,仔细分辨以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3.坐正。
“身倾”可见“虚心”。“坐正”和“身倾”或许有些矛盾,但在这里意思相同,都是不随意晃动。就像我们看电视里面吸引人的情节时一动不动的样子,或许为看得更仔细,我们还会把身体微微倾向于讲述者或对应的画面。“身倾”可看出对讲述内容的兴趣,从态度上见其“虚心”。
4.耳朵。
“耳侧”可见“细心”。“侧耳倾听”,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听得更清楚,听讲者会“细心”到把耳朵微微侧向讲述者。我们也经常会在力图听得更清楚的时候把耳朵凑近一点去听。
5.手。
“手停”可见“专心”。有时候我们手里正做事情时,听到别人叫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手里的事情放下来,这就是为了专心地听。
二、用“表达”撬动倾听
张老师把我们经常问的一句话“你是怎么想的”这“一问”改“三问”,所以我认为“表达”其实就是从倾听层面所做的“提问教学”。
1.“你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想的?”
听到这儿我简直要鼓掌。“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真的只有老师一个人关心。张老师指出我们提问要考虑“用户需求”,考虑后的结果是所有学生都只想自己发言,对别人怎么想的不关心,怎么办?那如果变为“他是怎么想的”,你猜学生会不会倾听?做到对“用户”通透的了解以后,我们真的也会思考我们的“营销策略”了。
2.“你是怎么想的?”——“你原来是怎么想的?现在怎么想?”
你看,是不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听了“他是怎么想的”以后,自己的想法或许就发生了改变,“你原来怎么想的?现在怎么想?”——妙!
3.“你是怎么想的?”——“你们团队是怎么想?”
就这个问题,就把倾听对象由“单向”变“多元”了。综合了大家的想法后,“你是怎么想的?”——好吧,张老师,我懂了,这就是倾听的最佳效果了。
三、用“反馈”激励倾听
用“反馈”激励倾听是“内部的隐形评价”,通俗点就是从倾听层面所做的“效果评价”。
1.我通过倾听,是否改变了原有的想法?
2.我通过倾听,是否帮助了别人的思考?
3.我通过倾听,是否理解了多元的思维?
除此之外,张老师还就“如何提升学生倾听力”其它三个方面——“不知道听谁”、“不知道听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倾听”,分别从“倾听”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对“如何提升学生倾听力”跟我们进行了分享。
“不知道听谁”
“上课听谁的”,是倾听的“对象”问题,张老师用一张图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课堂上最理想的倾听模式图在第四幅——
“不知道听什么”
“不知道听什么”,这是倾听的“内容”问题。要听结论、思路和方法。
a、听结论,分辨其结果对错,分析结果是片面还是全面。
b、听思路,听思路是否清晰、简洁,有没直达问题本质。
c、听差异,比较自己的想法找差别,和自己想法的联系和区别。
“不知道怎么倾听”
“不知道怎么倾听”,这是倾听的“方法”问题,就用张老师的课件直接出示,如下图,我也用这个方法来“完成”了张老师布置的小练习。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张老师用一张漂亮的结构图记录自己看书的学习心得,我且用此文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重复”再“重复”,并从行为上改变!
张老师看《知道做到》一书做的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