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6e80a4a11cc9f51b.jpg)
我一直以为陪审团制,是比大陆法系,要好很多的,是更容易发现真相,得到公正待遇的。
我一直以为政府的政策是在帮助最穷人的。一直以为存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利益,大多数人意愿这件事情。我一直以为民主是极美好的制度,没有什么大问题。
而学习经济学,打破我的想当然。那些以为只存在于脑海中,而现实跟我的以为不一样。我有我的计划,而世界另有计划。继续经济学基础概念。
第1个公共选择。
大多数人的意愿是个伪命题。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当我们要追求最大化时,我们只能追求一个指标的最大化,不能同时追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的最大化。
比如北京到上海,用最快的方式那就是私人飞机,如果最便宜的方式,那就是火车,那如果要用最快而且最便宜的方式,那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2b898208a30b1c9e.jpg)
有甲乙丙三人幸福程度分别是234。不同的变革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图。哪怕是从234变成468,所有人幸福都增加,看上去皆大欢喜,但也有人不满,因为不公平,甲乙都只增加了23,并丙增加了4,增长的数量不一样。
实际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如果我说要多快好省地做好工作,你就会感到困惑,要多就不可能快,要快就不可能好,要好就不可能省。
第2个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制度运作的结果。我们把经济制度看成是原因,把经济增长看成是结果,要探索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规律,寻找并确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条件。
为什么会有经济增长呢?学者们在不断的寻找、确定那些促进经济发展的背后因素,探讨因果关系。美国传统基金和华尔街日报,在长达22年里不断地发布年度报告,衡量全球100多个经济体的经济自由程度,他们称为“经济自由指数”。
注意这是自由程度,而不是发达程度。也就是他们不单看GDP和它的增长速度,还有衡量制度上的原因,政策上的取向,个人和企业竞争的空间,综合评估。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前面写过,有兴趣的可以出门左转。
第3个民主。
民主往往伴随赤字。过去100年来,民主国家的政府赤字都有大幅增长的趋势,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主制度,政客为了赢得选举,往往要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讨好选民,把好处留到今天,把负担推到明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60b3f25681d8fdc1.jpg)
受凯恩斯的影响,二战之后民主国家,赤字在不断的增加,比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等。为此布坎南和瓦格纳在1977年写了一部作品叫做《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
在民主制度下政客为了讨好选民,会采用增加赤字的办法,让自己赢得选举。看看那些负债累累的国家,看看那些不怪自己而怪别人的选民,看到那些不谈还债还继续借钱的政客。真的很佩服布坎南的先见之明。
第4个陪审团。
陪审团制度往往降低了人们发现真相和得到公正的几率。在一个社会当中随机地选出12位与案件毫无关系的普通人,来参与案件的审理,听取正反方双方的辩论,对事实予以确认,这种做法很重要的目的是就是要服众,让大家信服审判结果,而审判结果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
假定案件中一个好人,一个坏人。彼此知道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当然坏人是不承认的,要在法庭上为自己找到辩解的机会。有两种法律体系可以选择:一种是抗辩制,一种是纠问制。
抗辩制是双方辩论,陪审团说得算,纠问制是法官说了算。法官水平高低不等,依次排列,假定水平越高的法官,准判案准确性就越高,他一下子能看出好人和坏人,他的收费也越高。
在纠问制中,好人愿意多花点钱为自己辩护,因为只要多付点钱,他请到了法官更高级,这个法官得出正确结论的概率就大一点,而国家和政府也希望能够尽量逼近真相,他们愿意多花点钱,请资深的有经验的法官。而坏人不愿意花钱。
而在抗辩制,好人愿意为自己花钱请好律师,但由于作出判断的不是有经验专家型的法官,而是街上随便找来的12个普通人。坏人也有很大积极性花钱给自己请好律师为自己辩护,在法庭上展开一场精彩的辩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107ac1fbc2890f68.jpg)
而律师非常善于在陌生人面前表演,而陌生人是很容易被操纵的,他们这些伎俩,如果跑到有经验的法官面前,是很容易被拆穿的。在抗辩制中坏人获胜的机会就大了,所以他们愿意花钱来搅浑水。
第5个收入再分配。
在收入再分配中获益的是中等收入的人,而不是最穷的人。一个民主投票的国家里,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会让那些中等收入的人获益,原因是他们比社会最穷的人和最富有的人有更大的积极性,有更大的话语权,有更多的能力,在政治决策当中为自己说话,为自己谋利。
当人们通过选举,通过政府行为进行财富再分配时,真正得益的并不是一个社会里最穷的人,而是这个社会里面处于中等收入的人。付出代价的往往是这个社会里最穷的人和最有钱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140eeea868a97848.jpg)
政府推到一片土地,修建所谓的廉租房出租出售,并不是最穷的人能租得起,买得起的,符合买房租房条件的人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相对而言他们是社会当中的中等收入阶层,最穷、赤贫的人往往只能望洋兴叹。
再比如社会保险,也是这样,是穷人先工作还是富人先工作?穷人早早就出来工作,早就交那社保了。等到领养老金时,穷人活得长还是富人活得长?富人活得长。
第6个文明。
精神文明就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人的理想都是相近的,而要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物质享受,跟追求精神享受至少是一样重要,而在很多时候追求物质享受的本身,其实也就能提高精神享受。
我们去看科学、文学、艺术发源地的纬度,看那些发源地的平均气温,就能看出他们往往在那些不太冷也不太热的地方,可见人类的发展根本不可能脱离物质条件的制约。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e7ee245c5cad8a89.jpg)
总结:人在做判断和选择时,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强调的理由往往不是选择的原因,而是对选择结果的解释。
民主、陪审团、财富再分配这些词条也再一次提醒我们,人们经常做出更符合短期利益,便于被大众接受,看上去好像公平的决定,而长期真实的结果,可能是相反的。
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大多数人的意愿,渔村的故事、阿罗不可能定律和最大幸福指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能在决策时最合适的方法是听大多数人意见,跟少数人讨论,最后自己做决定。
谢谢欣赏,观点来自《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