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暗夜。 ——费尔南多·佩索阿
一直以来,我对历史都不太感冒。
一是觉得那些印在历史书上的事早已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再够不着,也不关我的事,何必费心去学这些东西;二是觉得虽然知晓“以史为镜”的道理,但生活归根是自己的,那些道理,还是得从自己的生活中领悟。偶尔兴致上头,也能将历史书看得津津有味,可终究是三分钟热度。所以,就有了在历史课上打瞌睡的我,看了半部《明朝那些事儿》就落荒而逃的我。
但是,有些事,总是会变的。
当年努力在枯燥的历史书上扒拉有趣的小故事看的我,现在,终于后知后觉,从历史血色的黄昏中,窥探到了一点点大漠孤烟,与黄沙遍野。
一想到民国——
中山装,长褂,游行街头的学生,繁华的十里洋场,以及穿着旗袍的风情女人。
印象中,民国是一个很典雅浪漫的时代,一批觉醒伊始的中国人,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地在为救国救民四处奔波,纵使也有炮火、枪响和血腥,却总会被浮在这上面的一层奢靡富贵所遮掩。
大概就像《十二年,故人戏》中的傅家三公子,永远西装革履,纵情声色,云淡风轻。仿佛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人也能对酒当歌,置身事外。
但也正因为如此,文风越是清丽淡雅,字里行间越藏不住残酷的事实,更让人胆战心惊——那是一个在亡国边缘挣扎的年代啊。
四九城里,有尸位素餐,倚床抽大烟的官员,还有“风流纨绔”,为家国倾家荡产的年轻公子哥;夜上海中,那些灯红酒绿,全是别人的繁华,“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剜在我们的心上,又哪真还有力气沉醉十里洋场。每每看到傅三公子自称一句“三哥”,心中免不了悲喜交加。那不仅是一个称呼,那是他许下的一个又一个誓言。放下书,觉得历史书上干巴巴的陈述活了。忠义献身变法革命、山河相继沦陷、满怀希望的中国代表团却在巴黎任人宰割……,全都如历历在目,沉默地控诉着我的无知与冷漠。
一段历史,不会因为与我们的时空距离就失去了被人了解的能力和价值,也不需要我们刻意“共情”,被历史学家的旁白牵引情绪。一段真正值得让人铭记的历史,一定能自己引人入胜,因为,那些事都曾真实地发生,在看着这段历史的我们,也是一个中国人,也深爱着祖国的大好山河。
读完一段历史,也并不非要个醍醐灌顶,改头换面的效果。我觉得,真正“读完”一段历史,最好的效果该是让这朵时间里的小浪花在我们的心上扎个根,不论是人生得意时,还是水尽山穷处,都能从中生出一股暖意,记起脚下的路也曾有一群人在数十年前、数百年前走过,样子也不见得比自己好看到哪里去,但至少证明了脚下的路是实心的,只看我们要如何走罢了。
因为,“世界上本没有路,有了腿便有了路”。
现在,我学着不去用审视的眼光看待那些过去的人,甚至妄加褒贬,好像每一个人的辉煌和狼狈都能被写成一段方方正正的历史论述答案一样。
其实是不能的。
英雄也好,叛徒也罢,都只对他们以尊敬,以感谢。因为那是一段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亲历的时光,就连历史文献上的记载也不能全然相信;因为他们都在全力应对着时代的洗礼,就算事实被掩埋,被扭曲也顾不上了,也许被我们在心里千刀万剐的叛国贼,竟是一个为国家荣辱皆抛的时代英雄,也未可知。
以前觉得在历史中品尝不出来什么,大概是因为自己经历的事情太少。对生活的感悟都不够,怎么能去悟历史中蕴含的千古之言。也或许是自己深陷现实,心胸太小,没有地方再装下另一个时空。但只要觅得其中一点真章,便再也移不开眼。
多想自己在无数次的挣扎与苦难后,也能写下“胡虏已尽,远征已矣,秋风吹不尽明月,到如今,月圆人圆,改了天地”这样一番话。
不需要对晨曦初现的那一刻极尽渲染,只要一个韶华未负,吾愿得偿。
因为在“我们”或“我们”之间,隔着跨不过的时间,我也许永远也无法领会到那些拳拳之心在一次次咬牙中逐渐绝望,又终于像是黑夜里摇曳的火种,终于燎原。万幸,你期盼的如期实现,我经历的青出于蓝。现在,我要带着你曾经的希冀和雄心,继续。
愿使,山河无恙,盛世绵延。
亘古而长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所以,敬历史,敬时间,敬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