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章0105】哲学,到底是个啥——再读《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0105】哲学,到底是个啥——再读《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小河七七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23:25 被阅读24次

    七七

    【第一章0105】哲学,到底是个啥——再读《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小寒的清晨,天上零星的飘着雪花,欲落还休,拖拖拉拉的,直到掌灯时分,才像个样子。“读经宜冬,其神专也”,一个人坐在书桌旁,记忆里突然想到了这句话。不如再读《中国哲学简史》,想法一出,果断起身,迅速从书柜抽之,夹页封面上“走出人生困境的心灵灯塔”字样迅速闪进了我的视线,直扑人心的智慧,让自己顿时精神愉悦。

    2015年12月,我网购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经典。说真的,这本书不是那么好啃,尤其是前面两章。一路读读停停,懵懵懂懂,没有只言片语,没有提升实践。三年间,本就不多的记忆,也随着过往风干了。飘雪的冬日,集中精神再读经典,和先生一起追寻中国人的生命之根,一番美妙的旅程。前两章,多是梳理先生思路,希望能够读懂,哲学,到底是个啥?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先生开篇指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旧时,接受教育,都用哲学发蒙。这里提到的《四书》,是新儒家重要的课本。《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哲学是什么?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先生通过儒家思想和西方宗教的比对,否定了哲学就是宗教的看法。在这里,我们必须厘清几组概念。

    哲学和哲学家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的表达他的思想。

    宗教和儒家

    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儒家不是宗教。

    道家和道教

    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为证:老、庄讲,生而又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的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佛学和佛教

      佛学是哲学流派,佛教是宗教。

    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丧礼祭奠时,和尚和道士可以一起参加)

    中国人和宗教

    中国不关心宗教,特别认同先生引用德克.布德教授文章中的一段话,其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先生针对某些人的疑问进行深入追问,条分缕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超道德价值并不仅限于宗教。基督教的爱上帝实质上是准超道德价值,因为那是人爱上帝,是子爱父,是道德价值;斯宾诺莎哲学里的上帝是宇宙,因此,斯宾诺莎的哲学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超乎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不关心宗教,不是例外,而是中国人更关心哲学。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实的追求,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按照哲学去生活,也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为学和为道

    中国哲学传统分为学和为道。

    为学的目的是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精神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宗教和哲学

    在西方,科学与宗教向来有冲突。

    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宗教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替宗教。这与中国传统相合的。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问题,到底是“出世的哲学”?还是“入世的哲学”?

    前者是理想主义、无实用的、消极的,后者是现实主义、太肤浅。

    先生的观点是,它既入世而又出世。

    宋代新儒家王阳明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意思就是说,那些平常说的大道理,就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就在他们与生俱来的行为习惯里。

    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从这种精神来看,它就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是实用的,并不肤浅。

    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著作,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如果当真如此,那就不是中国哲学。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为什么呢?

    这些言论和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每个人都要学哲学。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要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是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是一人所记,所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孟子和荀子的著作还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和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简短),《庄子》各篇都充满比喻例证(无联系)。

    他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这也正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特点,诗歌、绘画以及其他莫不如此。

    先生用了三段文字,在强调中国艺术的理想,不能没有它的哲学背景。暗示更耐人寻味,无论新编写得多好,注释再明晰,我们依然不能取代原书。这也传递我们一个信息,若是真研究,还是要读原著。

    正像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哲学家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鸠摩罗什是把佛经翻译成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读完第一章,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应标题:哲学,到底是个啥?但是,我可以坚定地相信,哲学是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这个世界和解的一种生活方式。

    能够在这飘雪的小寒节气,静心品读先生享誉全世界的大众经典,虽是消化别人嚼饭,却也倍觉甘之若饴。(第一章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章0105】哲学,到底是个啥——再读《中国哲学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a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