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感!他要有多坚韧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
2.我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3.有时,我们会想掌控世界。事实上,这是很不合理的认知偏差,可能也是我们对了解自我真相的抗拒。
4.如师在侧、如友在邻
5.今天的哲学文本几乎没有柏拉图对话录那样的表述形式,而惯于大部头的著作或结构严格的论文,这使得哲学离个人的生活越来越远,无法为人们的痛苦提供理解和出路。
6.人与人之间貌似随时随地处于“朋友圈”的联系之中,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越拉越远。
7.我们觉得必须尽快向其传播真正的“真理”以进行救济。但是,也许在对方眼里恰恰我们才是信奉邪神的未开化人。
8.当我们自认为“了解”了对象的那一瞬间,就不再想继续探索了。我会永不停止地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世界。因此,我将永远“不知”。
9.因此,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也就是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10.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心理咨询并不被认为是“治疗”,而被看成是“再教育”的机会。
11.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12.人应该如何在共同体中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我”,认识“你”,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理想状态。阿德勒把这种知识叫作“人格知识”。
13.您的话太空了,总是关注一些远处的风景,却根本不看脚下的泥泞。
14.不要听抽象化、理论式、理想性的话,一定要听具体化、实践式、现实性的话。
15.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16.即使你能将其带到水边也无法强迫其喝水。不管你是多么优秀的教育者都无法保证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变。但是,正因为无法保证,所以才需要无条件的尊重。首先必须从“你”开始。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管结果如何都要踏出最初一步的是“你”。
17.哲人:不是我们向其推荐什么。只是去关心“孩子们的兴趣”。无论在你看来是多么低俗的游戏,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也去尝试一下,偶尔再和他们一起玩玩。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作一个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