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本塞源”论是王阳明学说的一大贡献,这个理论不管是在国家治理还是为学或是做人上都具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在政治方面即国家治理的问题上,“拔本塞源”论颇像良知学的乌托邦。它从人类的心性上出发,在教育上下手,逐步推进,把《礼运篇》中的理想社会规划成功,不可不谓是一大贡献。
论断以"明堂"开始,"明堂"是古帝王所建造的最隆重的建筑物,主要是祭祀为主,代表着最高政治力。以它为引时,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尧、舜茅茨土阶,明堂之制未必备,而不害其为治;幽、厉之明堂,固犹文、武、成、康之旧,而无旧于其乱。“意思是,尧、舜当政的时候,虽然明堂很烂,但是治理依然清明,而幽、厉两位昏君之时,明堂固然和文武成康四位圣主之时一样,但却昏庸治理,导致国家很混乱。这是为什么那?在于统治者治理国家时的方法和心态。
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个大命题,"拔本塞源"论中也有提过,这方面后续文章再讲解,本篇文章只从"心态"上讲解。
为什么统治者的"心态"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治理活昌明或乱政那?道理很简单。倘若统治者以爱民如子的心去治理国家,教导百姓,百姓当然用户他,但若以残暴的手段治理,可想而知,肯定会民不聊生,乱象四起,最后落得失国的下场。用孟子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就是治理国家时仁的心态。
那么从当今的社会方面来看,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进步,实现了民族富强、人民富足,这是得"道"的一面的表现,但是官僚主义、腐败主义、隐瞒真相的说谎洗白以及一刀切的赶走所谓的"di端"人口的行为,就是失"道"的一面,这些谈不上是全面的暴政,但是对于一部分知识水平、劳动水平较弱的人来说已经形成了"暴政"的行为,固然,高速发展阶段的社会需要一部分人的牺牲,有时候为了大局的发展可以舍弃一部分人士的利益,但是即使如此,也应该以"仁"的手段处理,公然以低级的理由搪塞人民和暴力驱逐人口,肯定是不仁和失"道"的手法,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即使言论不自由,即使可以删除信息,但是人民心中的失望和伤痕却无法弥补。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官而不仁,如何礼?官而不仁,如何乐?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养民之政,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硬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