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茶壶说
提起中学作文课,很多人都会觉得,课上交的那些东西不过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而当时写的那些作文,也都是应付了事,不走心,不走肾,凑够字数就万事大吉。
对我来说,我现在赖以生存的功底全都是初中时候练出来的。
这么多年里,无论是写演讲稿,写毕业论文,还是写职场应用文,和现在用以谋生的小说,归根结底都受益于初中作文课上的功夫。
说起来,也真是幸运,当年的授业恩师很有才华,写得一手好文章,对写作也很有心得。
她的第一堂作文课,灌输的理念就是,意在笔先。
所谓“意”,就是主题,就是中心思想。
提起“中心思想”,有没有想起当年被阅读理解支配的恐惧?
语文卷子上,大段文本之后,总会有那么一道题,叫做“请简述本文的中心思想”。
这个“意”就是别人在读完你的文章之后,要找的那个阅读理解的答案。
有的人在不知道自己的“意”是什么时,就会选择漫天胡写。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想起来什么就写什么。整篇文章如同小孩子穿的百家衣,各家破布拼凑在一起,虽然勉强能成一件衣服,但很难说这衣服好看。
也有的人在写作过程中随“意”改变,上一段讲耶稣受难,下一段又去说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就如裁缝拿了一块布,本来想做西服,中间又要改成百褶裙,结果白白浪费了一块布,做得四不像。
这样的文章若是写给自己看的也就罢了,一旦拿出去给别人看,读者免不了就要一头雾水。即便碍着面子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犯嘀咕,这人到底是要通过这篇文章说个啥事儿呢?要是赶巧成了别人阅读理解的文本,恐怕会被学生问候家谱了。
写给自己看的文章,那当然是爱怎么写怎么写,怎么写舒坦怎么来。
但这文章一旦确定了是给别人看的,无论是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还是在字里行间暗示,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意”。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读者的事情。
如果“意在笔先”我们能够达成共识,那么接下来就要考虑这个“意”是从何而来了。
《文心》说:“文字是心的表现”,心分为三种:知,情,意。“知”就是知识,“情”是情绪,而这里的“意”指的是观点态度。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意在笔先”也就是在动笔之前,先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要分享知识,表现情绪,还是表达观点?
更进一步,分享的知识是什么?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要表达的观点具体是什么内容?
能够用一句话回答上面这几个问题,也就能够找到一篇文章的立意了。
其实,“意在笔先”就是把阅读理解的步骤反过来做,先一句话概括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组织文本材料。
至于在有了“意”之后如何组织,且待下回分享。
两都腹:记录两个平凡人对世界的看法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