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短篇小说
一碗面的诗意人生(全集)

一碗面的诗意人生(全集)

作者: 百色素描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00:20 被阅读0次

    作者Ⅱ李倩

    俗话说: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 这是形容对于视饮茶为生命中不可或缺一往情深之人。

    但对于秦地古莘人可不一定哦!他们却是:宁可三日无茶,不可一日无面!也就是一日三餐离不开面食。

    自我记事以来,古莘人的早餐主食都是馒头配米汤,蔬菜多以凉拌为主。按照时令季节,任何蔬菜都可以凉拌,平时是极少炒菜的。

    除非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也会焖煎炖炒,十大碗八拼盘,巧烹一席美味佳肴!

    七八十年代的西北古莘人,到了冬月间,室外零下十多度,只能吃到可贮藏久存的大葱、红白萝卜、大白菜、土豆等,还有自制的粉条与豆腐。

    绿色的青菜,在数九寒天、萧瑟凋敝的黄土地上几乎是看不到的!

    窝冬的日子,每家每户都生了煤炭火炉来取暖;在烧的火红的炉上,将贮藏在地窖的蔬菜烩成一锅,再加入粉条与豆腐,辣椒粉自然是要多放一些,那是最为祛寒暖胃的热烈与辛香!

    数不清多少个冬日,古莘人家祖孙三代,坐在烧得烫屁股的热坑头,围着那张用了几代人的枣木矮脚方桌,饥肠辘辘地等着吃早饭。

    当妈妈端上那盆香辣的一锅烩,腾腾的热气便弥漫了整个房间,模糊了爷孙们的灿烂的笑脸!

    古莘人家,早饭吃馒头,中午饭十有八九擀面条。手擀面是家常饭,也最容易做;最常做的是切成细条的菲叶面或宽如裤带的biangbiang面。

    在面食天堂的西北秦地,面条的吃法有无数种,到底有多少种呢?谁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最常见的就有近60种!

    来秦地吃面,一天一碗,两个月都不重样呢!

    在我的记忆中,我吃过的有拉面,卤面,油泼面,棍棍面,棋花面,浆水面,翡翠面,龙须面,空心面,木樨面,菠菜面,刀削面,酸汤面,蛋黄面,过水面,麻食面,烩面片,鸡舌头面……真是应有尽有,不胜枚举!

    秦人的"面"有细有粗,有长有短,有厚有薄,有宽有窄,也有不是条状的的方形、圆形、菱形等等,绝不雷同!

    日常吃的最多还是菲叶面与biangbiang面,做法也比较简单快捷,从和面、揉、擀、切、煮至捞到碗里,半小时就可端一碗在手。

    干捞一碗biangbiang面,最是粘稠量足,对于体力消耗大一家之主的男人来说,充腹耐饥最为重要。

    古莘国的娃娃们还在襁褓里的时候,耳边常常就听着奶奶用拉长的语调,有节奏地哼着古莘人特有的花花:井里绞上清凉水,瓮里挖上雪白面,擀哈的面一张纸,切哈的面儿一根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赛牡丹,挑到筷子上荡秋千,一下荡到海螺园,海螺园一堆灰,鲜花开的紫薇薇,你一朵我一朵,给咱梅香留一朵……这也是古莘人对做面巧手女子的赞美!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句古训在中国流传之久,影响之深,恐怕每一个中国人都熟知于心。这是中国男人缺乏绅士风度的根源所在。恰好也说明了一碗好面的灵魂所在!   

    古莘的男人们在那个年代,打媳妇也许是家常便饭!但也会为和面软硬适中、揉面一团光滑、擀面形圆薄韧、切面粗细匀称、煮面火候到位的媳妇儿感到自豪!

    面煮熟了,古莘国的男人最爱用大罄碗盛面,食盐、果醋与红油辣椒面是必须放足的调料。

    调味的咬和与搅面的功夫,也是体现一个人是否会吃面的品味高度!如果能放几瓣蒜就着薄韧劲道的面条吃,那可是十二分的享受与满足。

    待吃至面净碗空,再盛完热面汤渴下,将胃里所有的空隙灌满填实,正所谓:“原汤化原食”,再打上几个饱嗝,便觉飘飘欲仙了!

    古莘国是古代关中文化丰盛之地,有“好女不嫁十里之说”。正是因为留恋这一碗又酸又辣的热面,从古至今,古莘人很少有人离开那片黄土地去外地某生。

    也不知有多少人因此放弃了求学或工作的机会,情愿守着那片黄土地,那片没有水捞灾害,风调雨顺的八百里秦川!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扬出三千懒汉,个个都吼秦腔;来碗臊子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这首顺口溜正是对秦地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

    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能走出古莘之地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这意味着没有热辣劲道的面,滋润着味蕾与腹胃,身心将要倍受煎熬与折磨。因为时光已将面香烙在了他们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我的叔父便是那个困难年代的凤毛麟角,也是我小时候,父亲常常激励我读书上进的表率!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下定了天大的决心,一心求学读书。

    多少个日子,忍受着饥饿与味蕾的双重折磨,只能吞咽着口水,在心中默默想念着娘亲那碗又酸又辣的擀面条。在书本里寻找心灵的慰藉,最终,走出了那片黄土地,走出了古莘国。

    那年,我祖父的表姐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生下了第五个儿子便撒手人寰!祖父看着还在襁褓中瘦弱的娃娃,便抱回到自己家,这孩子便是我的父亲。

    父亲刚抱来时,没有奶水吃,祖父母只好用羊奶喂养。嗷嗷待哺的父亲,对羊奶十分抗拒。没有亲娘的甘甜醇美的ru汁与碧润玉圆的ru头吸吮,饥饿的父亲委屈的哭声撕心裂肺,泪水划过幼小的脸颊,挤满了耳窝。

    无计可施的祖父母忙慌着四处打听,想尽快为儿子找位奶娘。

    功夫不夫有心人,最终于在黄河岸边,离家三十多华里的村庄找到了奶娘,这正是我叔父的母亲。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饥饿的父亲被奶娘刚刚揽进怀里,虚弱的父亲便停止了哭声。终于睁开了自出生一来,未曾打开的小眼睛,还未等奶娘解开衣襟,小脸便寻觅似的使劲拱着奶娘的胸口。

    终于,吸到了蜜桃般丰美的乳汁,父亲似小狼般占有着属于自己的领地,久久地吸吮着不愿放下,直到饱了,累了,睡着了,仍然紧紧地叼着。

    那时候,十九岁的奶娘是刚过门一年多的新媳妇。不幸的是,孕育了十个月的大胖小子,一出生便夭折了,一家三口人为此很伤心。

    老祖母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善人,家里虽然很清贫,但她总是接济比她更为贫苦的人家。

    奶娘的丈夫,也就是我一直称呼的干爷爷,不知是否读过《弟子规》中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入则孝”。真乃名符其实的大孝子!所以,他在村院中也很有威信。

    奶水丰盈的奶娘,在失去孩子的同时,也倍受奶液淤积的胀痛!当得知祖父母托人到处找奶娘,一家人马上承应下来。

    父亲在奶娘家寄养了两年多,一家人待他比亲生儿子还要亲!祖父母为了感恩,两家人便正式认做了亲家,从此父亲便称呼其家人,为干爹、干妈、干奶奶了。

    认了亲家便是亲戚了,这意味着父亲过了哺乳期,回到祖父母身边的日后,两家还要继续走动,相互探访,逢年过节你来我往了。

    这个亲家一认,父亲便在两家之间走了一辈子,也是父亲最爱走最常走的亲戚!

    小时候,父亲一放寒暑假,就急着往奶娘家跑。那时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公共汽车;三十多华里的泥土乡间小路,对一个小孩来说,要用小小脚掌丈量多久再能到达呀?但父亲却像奔向快活园般乐此不疲!

    在父亲寄养的两年后,奶娘相继生了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父亲俨然成了长兄。从此,他一生都在关心着照顾着三个长辈与四个弟妹。

    四个弟妹中,二叔父读书最为突出,从小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村里很多孩子因家庭困难或学习不用功,小学未毕业便陆续辍学,帮家里种田挣工分了。干爷爷与父亲却坚持鼓励二叔父继续上学。

    七十年代正值文革时期,二叔父顺理成章地考上了高中。这也意味着要去二十公里开外的县城住校读书。一周才能回一趟家,最重要的是,每次要从家中带去一周所要吃的干粮。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百姓最发愁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温饱。一个贫寒之家,如果要供一个孩子读到高中,不仅失去一个壮劳动力,而且要多拿出一份口粮,是多么艰难啊!

    昔日秦地关中平原的米粮川,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黄土地已然不再肥沃。尤其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时期,人民gongshe下面的乡村生产队,社员们参加的都是集体劳动,这种集体工分制,大大减弱了生产力,多数人出工不出力,从而造成粮食的简种薄收。

    每家每年分到的口粮,也仅能够吃大半年,还要细粮麦面粉与粗粮玉米红薯野菜混着吃,这样细水长流,才能不至于断粮饿肚。

    困难年代的女人不仅能把白面做成筋道的面条,也能把各种杂和面做出其特别的风味!在家里的人们,每天总能吃上一碗又酸又辣的热面条。

    在县中学读书的叔父,可是完全断了这个口福。贫寒的家庭,没有条件在学校食堂买饭,只有把每周从家背来的几十个杂和面馒头,早午间放几个在网兜里,在食堂的大蒸笼上热一下,就着辣椒咸菜与白开水吃饱算数。

    到了麦收前青黄不接的那几个月,很多贫困家庭的生活,往往是难以为继。常常依靠向亲戚朋友借点粮食,就着野菜圪塔艰难度日,苦巴巴地等待麦收的到来。

    七十年代的中学生们,受到当时政治思潮的影响,热衷于搞jiejidouzheng。今天斗老师,明天揪youpai,运动的激进与亢奋,使多数人转移了自己学生时代的生命主题。

    也有少数贫困同学,因忍受不了学校三顿干巴巴的饭食,早早收了铺盖卷,回家享受母亲做的那顿又酸又辣的面条去了。

    叔父就读时,中学的外语课程也由俄语改成了英语。很多学校却不是太重视,期间流行两段打油诗为证:“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做节班人。”“Father Matyer 都good,儿在学校学Book,各门功课都good,唯有Englisn不及格。”

    叔父却是个例外,他不但数理化三门主科成绩优秀,对英语课程的学习也很刻苦。

    有一次,叔父坐在比较僻静的麦草垛下朗读英语课文,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们,听到叽里咕噜的朗读声,他们的确听不懂这人在说什么洋话,特别好奇地看着叔父。专注学习的叔父,读完课文抬头才发现面前的一群孩子。

    还有一次,叔父来到我家,妈妈让他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妹妹,使去厨房做饭。叔父坐在床边上拿起一本书,便看得入迷,妹妹掉在床下哇哇哇直哭,叔父才反应过来。

    最让叔父难熬的是每年三四月份,生话艰难的家里,每周带来馒头十分有限!很多次吃饭的时候,他总是躲在教室里,一边学习一边啃着冷红薯或菜圪塔充饥。

    不经意间,这一切让中学校长田老师多次看在眼里。尤其他了解到,叔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此,他便把这个寒门学子记挂在了心上。

    我国从1966年大学停止了考试招生,直至10年后,1977年才恢复大学统一高考。从而诞生了zhonggong建国以后的历史性的创举“工nongbing大学”。

    “工nongbing大学生”不但要参加文化考试,更重要的是成份必须要好,所谓苗红根正!有了这些先决条件,还要通过推荐与有关领导批准,最后学校复审通过后,才能真正上大学了。

    在那个特殊年代,中学生文化课成绩再好,若出身不好或者没有社会关系,想要有上大学的机会,完全是痴人说梦!

    那时候,人们对教育乌托邦式的想象,也许是冲着平等教育而来的。但在许多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靠裙带关系或走歪门邪道而腐败变质。1972到1976年,百分之七十通过推荐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干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

    县中学能被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十分有限。叔父虽然品学兼优,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根基与社会关系的寒门学子,哪里敢奢望能被推荐进入高等高府,从此成为公家人呢?

    “天道酬勤,”“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两句用在叔父身上非常灵验。

    在这关键的时刻,惜才爱才的田校长力排众议,强烈推荐叔父,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幸运之神由此降临在叔父的身边。

    时值壮年贵人田校长身材高大,容貌清癯,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露着正直与坚毅。他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师长,对传统文化的书法与国画也极为重视,并且造诣颇深。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叔父一辈子的恩师。

    田校长不仅是位令人尊敬的老前辈、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退休后被西安工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陕西诗词协会第三届顾问,陕西国学院顾问,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名誉会长,以及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省九三学社书画学会名誉会长等各种社会职务。并先后在北京、宁夏、澳门、西安等省市举办书画个展,又被省档案局约邀为省文化名人,其个人所有相关资料被收存省档案馆“文化名人档案”长期保存。

    那一年,也是七十年代末,叔父顺利进入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就读。次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大学教育也步入了正轨。

    学习一向刻苦认真的叔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又选修了当时最难学的语言法语。

    大学毕业后,叔父担任中法交流与外交方面的工作,直至退休。

    2003年我从深圳去北京出差,探访了许多年未见面的叔父。叔父无限感慨地讲起了他的经历与恩师,也特别提到了上中学时,那段忍饥挨饿的日子,心中仍惦记着的那碗又酸有辣的手擀面!

    莘国人都是吃着这碗手擀面长大的,擀面是莘国女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这碗承载母爱的面条,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香喷喷的滋味。却有人在他成长的日子,总是面条和着苦涩的泪水吞咽而食的。

    这个人便是我的四伯父。记得在世纪之初,我去成都出差,顺道去绵阳看望了十多年未见的伯父。

    刚刚退休不久的伯父精神尚佳,令我吃惊的是,多年不见,他的举指与五官变得几乎同我父亲一模一样了。唯一不同的是皮肤要白净一些,气质更具儒雅谦和。

    对于我的到来,伯父显得异常的高兴,一向不善于家务的伯娘,也撸起袖子准备和面。

    也许在外地的相聚,亲手做一碗家乡的手擀面是最温情的招待。

    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伯父带我品尝了当地有名的菜肴,参观了“两弹一星”科技馆。馆长是伯父的学生,看见伯父便热情地迎了上来直呼“校长,您来了……”

    伯父同我有说不完的话,似乎积蓄已久。他的目光很慈善,语气温和而淡然,在两日间,向我娓娓叙说着过去的往事……

    伯父是父亲的亲哥哥,五兄弟排行老四,父亲是最小的老五。

    父亲的祖辈在民国时期,在当地属相当殷实的家庭。不幸的是,却被匪徒盯上了,他们劫走祖爷爷当人质,强迫其家属重金赎人,而且索价甚高。

    为救回祖爷爷,家里人卖地卖房,可以说倾其所有,才将被匪徒折磨的奄奄一息的祖爷爷抬回家中。在没过多久,人便在悲愤中气绝身亡。

    留下可怜的孤儿寡母,只有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勉强度日了!

    到了祖父这一代生活更加艰难了,祖母嫁给祖父后,接连生了三个儿子。当生下第四儿子,也就是我的四伯父。身体虚弱的祖母便没了奶水。

    看到饿得啼哭不止的孩子,束手无策的祖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顿生了将孩子送人的念头。

    祖母虽有千般不舍,却是万般无奈,她终于流着泪答应骨肉分离,为娃儿找个好人家。

    就在这时,正在哺乳期的邻里婶子,常常把幼小的伯父抱过去喂养,这个菩萨心肠的婶子,日后便成了四伯父的干娘。

    在热心的亲戚朋友多方寻访下,终于在离家十几公里的天水沟对面的村庄,找到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四口人,祖父母与儿子媳妇一起过活,家境也算过的去。只可惜儿媳过门后,多年未有所出。所以,一直想抱养一个离家比较远的男娃,目的是不想让娃儿与亲娘常见面,唯恐孩子长大后,再回到亲生父母家。

    在伯父幼年的时候,养父母家待他同亲生一样,可以说衣食无缺。不谙世事的伯父也未感觉出与同龄孩子有什么不同。

    渐渐长大的伯父,从邻里间的闲言碎语中,渐渐得知自己不是养父母亲生的,这令刚有些醒事的伯父,心中十分惊慌,有些不知所措。

    养父母很快看到忧心忡忡的伯父,心中便明白了一切,知道再也隐瞒不住了。

    一天早饭后,养父母把伯父叫到跟前,把当年抱养伯父的经过告诉了他。七八岁的伯父听后,终于将多日积存的痛楚爆发了出来,他哭得很伤心。

    一旁的养母絮叨着,这么多年养儿是多么的艰难,将各种事情一一罗列出来……

    伯父终于收住了抽泣,第一次像个小大人一样,眼睛坚定地对着养父母说:“爹,娘,你们比亲生父母还要亲,我一定会孝敬你们,长大娶了媳妇,也让媳妇一起孝敬你们!”

    养父母听后,心中便乐开了花,长长地吁了口气,似乎把悬了很久的心放回到肚中。

    中午娘和面,用的是过节的白细面粉,辣椒里的油也放的比平时多了一些,这顿手擀面又酸又辣,一家人吃得真是有滋有味!

    转眼间,伯父初中毕业了,就要上高中了。

    伯父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这本是令爹娘为之骄傲自豪的好事!但是他们心里却犯起了嘀咕。

    解放前四十年代末期,乡村女娃能上学堂读书的是极少的。多数男娃也只是读完小学,认识几个字,能识数算帐不做睁眼瞎,就可以辍学回家,学习侍弄庄稼地了。

    再大一些十五六岁,爹娘便张罗着娶媳妇生娃娃了。

    街坊邻里一代一代都是这样过活的。伯父可不是这样想的,他的理想是要考取大学,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那时候,十里八村能考上大学的人,可谓寥若星辰啊!

    上初三时,养父母不知受了何方高人的指点,对伯父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们强烈反动伯父继续求学,要求他回家种地。

    在伯父的多次哀求下,爹终于同意先上完初中,娘却常常在伯父耳边唠叨个不停。尤其在放学吃饭的时候,伯父刚端起盛面条的碗,娘就开始没完没了地数落起来了。

    “我们养你有什么用,上学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你看人家谁谁……”刚开始听这些话伯父还能接受,只管吃完饭上学读书去。

    转眼间初中毕业了,镇上考上高中的学生却是寥寥无几,伯父却是轻轻松松地考取了,而且是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街坊四邻纷纷来伯父家祝贺,爹娘挤出僵硬尴尬的讪笑,哼哼哈哈地应付着……

    伯父很兴奋,更多的是忐忑不安。

    终于,在乡邻散去之后,被爹娘叫到了跟前,向伯父摊开了意料之中的那张牌。

    涉世未深的伯父,不知如何应对养父母,若是坚持,便承认自己是娘挂在嘴上的白眼狼。他只有在沉默不语中,干着家里的活计,内心却是多么希望爹娘能回心转意,多么希望支持自己去县城继续求学呀!

    那些日子,爹的脸色是阴沉的,娘擀的面是无味的,伯父眼晴里看到的一切,变成了灰色。尽管是晴天碧日,叶绿花红,伯父的心情,却如同衰败萧瑟的暮秋,残冬腊月的寒冰!

    这一切被村里的二爷爷看在眼里,他可是族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

    一天傍晚上灯时分,二爷爷圾拉着那双黑浅口布鞋,一手背在后腰上,一手举着灭了火的旱烟锅,走进了爹娘住的厦房。

    四伯父赶紧喊了声二爷爷,便倒了杯热水,准备回自己房间,却被二爷爷叫住了。

    爹娘也许早猜出二爷爷来的目的,决不似往日里随意串门说闲话的。便叫了声“二爸,您坐,我……”话未出口便被二爷爷挥手制止了。

    “我先恭喜恭喜呀!”二爷爷笑呵呵地举起那双长满老茧粗黑的大手说道:“咱祖上积德了,出秀才了!你们说十里八村那么多娃读书,有几个能考上高中?还考了第一名!娃就要进城上学了,以后屋里缺啥少啥招呼一声二爸,咱族里人都会帮忙,让娃安心上学就是了!”

    二爷爷将头又转向还一脸懵懂伯父,继续语重心长地说:“娃呀!你爹娘养你不容易,你娃也很争气,咱好好把书念,以后挣钱当大官了,把爹娘带到城里享福去!”

    聪明的伯父这才愣过神来,敢紧脆在地上给爹娘叩了三个头,又对着二爷爷叩了三个!

    二爷爷从那把脱了漆的官帽椅上站了起来,摸了一下伯父的头,看了一眼坐在炕沿上还在发愣的爹娘,说了声:“我走咧!”

    爹努力挤出一丝尴尬的讪笑,立马起身送客。二爷爷依旧背着手,圾拉着鞋,不紧不慢地走出了家门。

    接下来的日子,伯父每天挑水劈材,屋里田里能做的事,都十分卖力地做完做好。

    沉默不语的爹阴黑着脸,始终没有转晴的意思。娘话里话外,总会夹抢带棒地唠叨着,养了一个白眼狼。

    只要能继续求学,对于父母亲的态度,伯父尽量忍受着,只盼着开学的日子。

    高中的学校生活,让伯父暂切忘记了烦恼,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伯父梦想着有一日考上大学,远走高飞。

    每周末回到家中,是让伯父最煎熬的日子。为了每周带去学校的粮食,伯父不得不看爹娘那阴冷的脸色。中午那顿一周才吃一次热呼呼的面条,到了嘴里也没了滋味!

    五十年代初的古莘人,成婚都很早。伯父上高二时,同龄人几乎都娶上了媳妇,有的甚至抱上了小娃娃。

    爹娘可是急坏了,到处央求媒人给伯父物色对像。伯父被迫不得已被安排相亲,见了几个皆是面似银盆,膀大腰圆的粗壮女子,斗大的字也不识一箩筐!

    几次相亲后,伯父都找借口拒绝定亲。气得爹娘直骂道:“这个不行,那个看不上,你想找天仙呀!”

    怎么办呢?为了躲避频繁的相亲,总不能不回家吧!

    其实,伯父的心里已经有了自己心仪的女子。

    那就是自己的同班同学,也是班上仅有的两名女生其中一位,便是我后来的四伯娘。

    那时的四伯娘,正值风华正茂,苗条秀丽,活泼开朗。她是家中的独女,父母更珍视为掌上明珠。

    与四伯娘同龄的左邻右舍的伙伴们,小学没毕业就早早地辍学回家,学着娘亲纺线织布、纳鞋缝衣、磨面蒸馍等,这些村妇们的活计,到了十六七岁时,家里家外,可谓样样精通了。

    读高二的四伯娘既不善女工,又不善家务,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她有自己的理想,一定要考取师范学校,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伯娘的父母亲,看着同龄的女子纷纷嫁了出去,也急切地托付三姑六婆,给女儿寻一个乘龙快婿。

    其实四伯娘早就关注四伯父了,她从内心深爱这位白净文雅又有几分忧郁的男同学,只是羞于表白!

    伯父何尝没注意到这个秀外慧中的伯娘呢?只是家里的情形,多少让他心存自卑,不敢奢望!

    在两家父母不断催促着早日成婚的时候,两个彼此倾慕的年轻人,终于勇敢地走向了对方,彼此表白了自己的心声!

    但是,他们的决定却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

    一方是独子,一方是独女,况且两家相距四十几华里的路程。在解放前期,那个交通极不发达,完全靠步行的年代,其艰难成度是可想而知了。

    其实,伯娘的父母还是打心理喜欢伯父的!伯父非常尊重人,有文化,有教养,做事认真细心,还特别会体贴人。这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夫婿呀!

    但是,在伯父的爹娘的眼里,伯娘却是一千个不如意。他们觉得将来要娶的儿媳,要会种地、会纺织,家里家外一把手。才算是合格的儿媳妇,漂亮的脸蛋与文化又不能当饭吃,可真是太不切实际了。

    二爷爷不得已再一次出面,调解了双方爹娘僵持着的局面。

    婚事算是同意了,但爹娘却坚决反对过门后儿媳继续求学,善良的岳父岳母为了女儿的幸福只好让了步。双方亲家终于达成了共识。

    不久,四伯父与伯娘在假期,按当地的习俗举办了婚礼;有情人终成眷属!

    新婚的日子,女婿与女儿回到娘家,岳父岳母将家里所有的好吃好喝,都拿出来招待女婿。

    中午那碗薄如纸,白如雪的手擀面,泼上油汪汪的红辣椒面,那滋味如同神仙化羽一般!伯父终于舒展开了眉头,笑容也如同沐浴在春风里。

    从此,伯父时隔不了多久,就可以从岳母慈祥的微笑中,端上一碗又香又辣又酸的手擀面。这也多年以后,成为伯父记忆中,不可取代的慈母味道!

    婚后的伯母,被村里安排做了一名乡村教师。

    很快就要开学了,四伯娘为即将读高三的四伯父收拾好被褥,准备返校了。

    伯父的举动让爹娘有些措手不急。他们又一次坚决阻止儿子继续求学。伯父心里终于明白了,原来爹娘盼着他早日成家,是想中断他的学业,盘算着儿子结了婚,就会收了读书的心,守着媳妇居家过日子了。

    谁承想事与愿违,伯父还是去县城读书去了。这让爹娘十分气恼,对媳妇也是百般挑剔,左看右看也不顺眼。

    尽管伯娘做老师的薪资也能为家出一份力,但公婆可是多年的媳妇才熬出来的,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像当年的婆婆一样,媳妇进了门,可以盘腿坐在绵软的炕头,等待小媳妇儿侍候,端上那笼热气腾腾的蒸馒头与那碗薄韧的手擀面。

    娘瞧着多年的盘算全落空了,难道当年承受公婆的那套家法全白受了?她想不通啊!怎到她这儿就断层了?这儿子白养了?媳妇也白娶了?爹娘那一肚子委屈无处诉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

    怎么办?这日子过得如一团难解的乱麻,伯父只好再一次去找年迈的二爷爷调停。

    爹娘的心思,如同座钟里的摆针,始终摇摆不定。唯恐伯父考上大学后,远走高飞,不认养身父母,将来老了没了指望!

    二爷爷再一次给爹娘摆开了道理,责备他们目光短浅,宁愿听旁人播弄是非,却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与媳妇。

    爹娘自然无话可说,无理可辨。伯父再次一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伯母也在村小学正式任教了。

    过了没多久,伯娘发现自己怀孕了,妊娠反应很强烈,呕吐不止!她唯恐影响孩子们学习与上课质量,只好暂时请假在家。

    娘本来对这个儿媳就不待见,认为伯娘太娇气!便横挑鼻子竖挑眼起来,这让本来紧张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善良的伯娘不愿与公公婆婆争吵,为了伯父能安心学业,她一直忍气吞声,希望相处久了,彼此了解了,关系也许就会融洽了。

    在伯父参加高考的前三个月,儿子终于呱呱坠地。

    新生命的诞生,让爹娘注意力放在了孙子身上。对月子里伯娘的饮食起居,却疏于照顾。

    伯父每周才能回来一次,看到有些抑郁的妻子,自是心疼不已!眼看着还有两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伯父却无法安心读书,变得焦躁不安,常常拿着书久久地发呆,一片茫然……

    善良的岳母得知女儿生产的喜讯,便忙着准备起小娃娃的衣物,与各类月子营养食材。

    几天后,岳父套了头毛驴车,载着岳母与物品,天还没亮就急赶着毛驴儿上路了,摇摆晃晃走了近四五个小时,才到了沟西女儿家。

    看到白嫩的孙子,老两口自是百般疼爱,千般呵护!最后,岳母还是留了下来,专心照顾女儿的月子生活。

    伯娘有了岳母精心的照顾,伯父也可安心在校复习功课了。在这重要关头,伯父早已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手不释卷了。

    因为他明白,这是最后的机会,也是唯一的一次,决不能功亏一篑!

    孩子满月后,依照家乡的风俗习惯,女儿带上襁褓中婴儿,可以回娘家住上四十天多天。

    伯母回到娘家,生活自然是舒心展脱。大人与孩子被娘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为此,伯父的心情自然放松了许多。

    高考的日子如期到来,准备充分的伯父,考场上也是正常发挥!

    等待高考成绩的日子还是倍受煎熬的,十年寒窗的苦功,十载春秋的心酸,等待着那一纸判决!

    这一纸如一把利刃,将要把伯父的命运割裂成两端,一端是金榜题名锦秀万里,一端是名落孙山黄土几亩!

    发榜的日子终于到了,伯父与伯娘在忐忑不安中找自己名字。

    看见了,这熟悉的三个字,跃然出现在榜单的最前面,晃得人一阵晕眩,几乎昏厥倒地……

    幸运之神陡然间的降临,伯父伯娘都未做好迎接的准备,更不知如何表达此刻的心情!两人只是抱头痛哭,泪水如同开了闸的洪水,终于畅快地流了一回!

    伯父考取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也是那个年代自高考以来,全县第一个考取北师大的学生!

    后来,伯父在北师大毕业后,服从国家的工作分配,派去偏远的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为科技工作者的子女们建立学校,传授文化知识。

    当时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是国家重点保密单位,伯父这一去几年便没了音讯。

    儿子音讯全无,爹娘又气又恨,更不待见儿媳!似乎彻底认清了儿子是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算是白养了!

    伯娘只好离开了婆家那个村庄,回到娘家继续教书。她始终坚信,伯父是不会抛弃父母与妻儿的。

    几年后,伯父终于回到了家乡,给爹娘带回了新衣新帽,还有翻修房子的钱款。

    爹娘看到儿子的的钱款,自是喜不自禁,觉得儿子没白养,孝心可表!同时也有几分歉疚,懊悔自己误会了儿子,赶走了儿媳妇。

    伯父并没有埋怨爹娘,他认为爹娘的为人处事的确有些让人寒心。但对不目识丁的爹娘计较已没了意义,他只记住一点,是爹娘养育他成人,这就是一世报不完的恩情!

    其实,伯父更愿意伯娘生活在岳父母身边,不仅因为伯娘是独女,而是在岳母那里,他也同样能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

    不久后,伯父便带着伯母与孩子去了青海定居。几年后,二儿子与小女儿相继出生,都是岳母帮忙带大,屋子里也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幸福的是每天都能吃到那碗热辣的手擀面。

    八十年代初,伯父因工作需要,被调到四川绵阳科技城任中学校长。正好与家乡两省毗邻,回家看望爹娘与岳父母的机会也多了。

    每次回来都要两头照顾,直至为四个老人养老送终!

    伯父在我讲到对养父母的感情时,虽然轻言慢语,但表情极为复杂!在讲到对岳母的时,脸上充满了无限的温情。

    这正​是: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碗面的诗意人生(全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lp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