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8年10月,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消息一出,举世震惊。
温瑞安、张纪中、六小龄童、胡军、周海媚、阿米尔汗......寰宇内外、社会各界沉痛悼念金庸先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02
他是集各家之大成。他在,武侠在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宁人。
1940年后移居香港,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如此描述并不夸张。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其作品更屡被翻拍电影。
张无忌、周芷若、乔峰、段誉、郭靖、黄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他笔下流淌。
金庸家中书房的门口张贴着一副脍炙人口、名震于世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联中的14个字,分别是他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他的小说被奉为武侠界的“圣经”。
据说,金庸最初写武侠小说的初衷是为了挽救自己创办的《明报》,希望借此提高报纸销量。
不曾想无心插柳的别样举动,不仅造就了一代武侠大师,也成就了无数江湖儿女殷殷期盼的武侠梦。
60多年来,其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近百年来的中华文化史上,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被人膜拜、被人追崇、达到举世瞩目的程度。
03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从1999年金庸就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以来,攻讦之声不断。被质疑最多的是他的学术水平。
2004年底,金庸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之职。
有媒体评论说,一场错位终于结束,而金庸自己说,他还会到大学教书,他想做一个好学者。
金庸担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之初,写过一篇文章《我到浙大教什么》,他说他要教给学生一种人文精神。
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人文精神常常受到周遭环境的“挤压”,往往发挥不到位。
他说他写武侠小说,就说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做一个好人。
他教学生尽量做正派的人,即使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不要全心全意去贪污。
04
人生,就该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了社会各界读者的欢迎。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时,不少读者对此遗憾不已。
金庸曾对记者说:“一个人退隐的话,是很寂寞的”。
他说做学问也要学以致用,这样的学问才对社会有贡献。在家里,就只能一个人看看书。参加一些这活动,和众人聊聊天,可以听到一些社会上的声音。
金庸晚年很忙,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去很多大学做名誉教授,为金庸迷们传道授业解惑;要写《中国通史》;还要频繁出入于各种社交活动。
外面的世界不停地打扰着他;而在他的心里,也没有放下过外面的世界。
05
一双圣手写文章,一片丹心为读者
金庸在修订15部作品时,还经常为小说人物流泪。
他想让段誉不再痴恋王语嫣,让黄药师和梅超风暗生情愫,甚至要否定掉自己非常喜欢的韦小宝。
他希望他的小说50年、60年以后还有人看,他希望把文章写得再完美一点,不妥当的字改得再妥当一点,多花一点时间再把它删得短一点。
他希望再他过世之后,100年后还有人看。
06
秋风萧瑟,带走了博学多才的金庸,也带走了行侠仗义、快意恩宠的江湖。
曾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对金庸进行专访前,看到他在和一些文化商人谈小说的版权。金庸依然言简意赅:熟人可以打九折,不熟悉的按原价。
做生意时,讲点人情又坚持原则。在温和、满脸笑意的后面,是传说已久的精明和决断,文人和商人的特质融合在他个性里,这就是金庸。
金庸的一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波澜壮阔的一个世纪,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中国武侠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名片”。
金庸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历久弥新,正在于他通过武侠书写人性、展现历史。
正如历史上的一篇篇鸿篇巨制一样,守护着那些恒久不变的价值观,这也是其成为经典的精神所系。
金庸的逝去,意味着一个武侠时代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他的道义、风骨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参悟、去膜拜。
人生这本秘籍,靠的是自尊而不是自负,靠的是骄傲而不是自满,靠的是永远谦卑、虚心好学的功夫。
感谢金庸,让我们知道做人要铁骨铮铮、坦坦荡荡;做事要肝胆相照、有情有义。
儿女情长今犹在,江湖侠骨已无多!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公众号: 麦兜儿
讲述芸芸众生的故事,为世间百态画像!
网友评论
飞霞落落照无边,
雪中款款情亦绵。
连心赤胆英雄泪,
天地也感叹红颜。
射雕降龙江湖险,
白马啸啸何时还?
鹿逐中原问武林,
笑傲江湖谁家言?
书中情仇刀光剑,
神仙难有泪中欢。
侠盗亦道客行远,
倚天问君情何堪。
碧水望月酒一盏,
鸳鸯一梦苦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