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开心大笑;有时候,却又会放声大哭起来。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有时候,孩子却又会独自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
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隐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列举了一些孩子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
你有没有看到孩子每天都各种动个不停,而怀疑他是不是有多动症呢?不管你有没有,反正我有!
但是如果你看了《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其实,孩子好动,并不代表就得了多动症。孩子好动,其实是精力旺盛和身心健康的表现。
所以,多读书,多学习才是硬道理!
如果我们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那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种伤害。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应由医院医生来确定,那么,儿童正常的好动和“多动症”应该怎么区分呢?
1.专注能力不同
正常好动的孩子,虽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而多动症的孩子兴趣爱好极少,即使是稍感兴趣的游戏机、少儿电视节目等,也不能使其专心致志。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几乎不会专注于任何事情,做事常半途而废或频繁地转换。
2.控制能力不同
正常好动的孩子可能只是在家里,或者某种场合、某些人面前好动而在其他环境,特别是陌生的环境或严肃的场合中能够安静下来,并且容易接受大人的管教,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则比较冲云情绪很不稳定,在婴幼儿时期就有所表现,比爱哭闹、易兴奋等,并且不分场合地爱发脾气,也不会接受大人的控制,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生冲突。
3.年龄不同
孩子好动一般都发生在幼儿时期,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减轻;而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在婴幼儿、儿童甚至青少年时期都会多动,不会有明显改善。
清楚了解了好动和多动症之间的区别,我们就不会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了,更不会增加孩子的精神负担。
那么,书中认为孩子好动背后,其实都隐藏的一些心理需求。
如果我们弄清楚孩子好动背后的心理需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引导,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好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探索心理
好动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什么都要看一看、摸摸、动一动,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和不理解,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动作感触我们成人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在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了解各种事物或者环境。
2.性格差异
人的性格和气质生下来就会有所不同,所以造成孩子对人、对事的态度不同。有的孩子生来就是活泼好动的性格情绪和专注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容易静下心来做事情。
3.取悦心理
每个孩子都有被接受、被尊重,喜欢得到别人赞扬的心理需求。很多孩子之所以好动,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取悦父母,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赞赏。特别是当孩子这样做曾得到过父母的赞赏时,这种行为就会更多。
4.补偿心理
父母平时由于工作忙,无法多陪伴孩子,孩子的被关注心理得不到满足。因此,当父母在家时,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比如唱歌、跳舞等。
5.精力过剩
小孩子的精力都比较旺盛,正处于跑跑跳跳的年纪,可是由于现在大多孩子活动机会少,活动量小,从而导致法消耗过剩的精力。于是,孩子只好在自己家里寻找可以运动的机会。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爱跑爱跳也有强身健脑的作用。
那么,做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1.让孩子痛快自由地玩耍
2.要多陪伴孩子
3.让孩子每次只做好一件事情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一定要多陪在孩子身边,陪他一起做做简单的手工,或者画画等,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控制能力。
当然,还要给孩子订规矩,要约束孩子的行为。要让他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了解孩子的行为特点,这才是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
-end-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 - 读书感悟 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