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兵者不祥之器也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学习感悟

兵者不祥之器也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学习感悟

作者: 姝写光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4-08 08:07 被阅读24次

    文:张慧姝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杨鹏校订本))

    本章老子讲述了他的战争观:第一:“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战争是不吉祥的,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阻止更大伤亡与灾难的发生,而为之。第二:“战胜,以丧礼处之”。即使战争取得胜利,也要以丧礼的方式处置。

    老子的战争观是基于他的宇宙观的,道德经的核心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战争,逆天道而动,背离了天道中生的法则,指向了生的对立面,因此老子是反对战争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开战,而开战的目的,是要快速地结束战争,避免更多伤亡的出现。

    人性中有嗜杀、好斗的本性。战争,把这种本性极大地强化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指挥官阿蒙葛斯站在阳台上,拿着他的步枪把他视线中的犹太人当成了一个个活人靶子,枪口的十字瞄准了谁,谁就立刻丧命。辛德勒先生这样评价他的朋友:他并不坏,只是战争让他变成这样了。战争,往往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引出来,却从不会激发光明的那面,要是换作平时,他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同为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战马》,在恐怖的战场上嵌入了因关爱战马而敌我合作的感人一幕,他们合力拯救的,是战马的生命,更是一种奔跑着的战马精神,远离危险、远离杀戮。

    这匹来自英国维特农场的战马,跟随英国部队来到了反法西斯战场上,期间多次易主,而在最后,它脱离了部队,成为一匹流浪马,它狂奔着想要离开战争,却跑到了遍布铁丝网和陷阱的无人区,两边是英军和德军的战壕。战马被带刺的铁丝网勒住,越挣扎越束缚,顽强的战马终于倒下了。它的一举一动逃不离两军的侦查,于是,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名英国士兵,一名德国士兵,从各自的阵营中走了出来,走到了战马的身旁,一起合作,在无人区,为战马剪除它身上的铁丝。合作期间,他们暂时忘却了半个小时后就要开战的事实,他们摘下代表士兵身份的头盔,向朋友一样交流,只有一个使命,救出这匹神奇的战马……

    这一刻,被安排在互为敌人的两人手下,放置在两军对峙的战场上,发生在没有生命可以通过的无人区…… 如同岩石中迸出的一朵柔弱的小花,凄美,顽强、向生……让每个军官战士的一颗颗被战争磨砺得如同岩石般僵硬的心,瞬间柔化,这似乎不应该发生在战场上,但是,它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在每个战士的生命都朝不保夕的战场上,这一刻的合作,如同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照见了远离天道的战场上人性善的一面。在这刻的时光中,爱得以彰显、生命得以留存、天道得以回归;这一刻,虽短暂却永恒。

    电影《战马》剧照。在敌人的枪口下,英国军队中首先走出一名战士去抢救战马,他默念圣经中的大卫诗篇,用与上帝同在的力量穿越死亡阴影笼罩的无人区。

    电影《战马》剧照   一名德国士兵和一名英国士兵同时站在战马旁边,他们需要更多的钳子,他们向同伴呼吁,于是更多的钳子扔了过来。

    电影《战马》剧照  左图:一起合作剪开缠住战马的铁丝右图:合作结束,友好分手

    杨鹏老师曾对我们说,我们应该以道德经的核心宇宙观每日三省吾身,生乎?冲乎?和乎?益乎?影片中的那一刻,唤醒影片中战场上的将士,也唤醒观众,去反省战争的无可辩驳的反天道的本质。

    老子的第二个战争观点:“战胜,以丧礼处之”,即使战争取得了胜利,也要以丧礼的方式对待。在这一点上,似乎有一点费解,历经艰难战斗,战争结束了、胜利了,不正应该是普天同庆的时刻吗?怎么要以丧礼处之呢?

    刘军宁老师的《天堂茶话》中总结了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这是军事武装和战争性质决定的;

    第二:每个人都是天道的产物,敌友与否,他们的遗体都不应受到侮辱;

    第三:以葬礼来对待双方的阵亡者有助于消弥而不是激化人与人之间的仇恨;

    第四:帮助将士乃至国民尽快从嗜杀的本能与冲动中恢复理性的、人道的状态。

    战争是不吉祥的,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无论是敌是友,不都是生命吗?不都是父母含辛茹苦、多年养育而成的生命吗?《左传》中有一篇《楚庄王不为京观》的文章,楚庄王在邲之战取得胜利,确定了其霸主的地位之后,没有听取将士潘党建造京观的建议,体现了他思想上所达到的高度。

    楚庄王首先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夫文止戈为武”。武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战争的目的,是用来阻止战争,而不是杀人的。

    其次,楚庄王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皆尽忠以死君命者”。楚国的将士,是牺牲,为国捐躯;被楚军消灭的晋国将士,不也是为国尽忠的人吗?他们为了他们的国家,抛下家庭,抛下妻儿老母,用他们的尸骨造京观炫耀战功,不是助长嗜血本性、不是背离天道又是什么?

    再者,楚庄王回顾了《诗经》中的《周颂》以及《大武》乐章,提出他自己的见解: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战争就是禁止暴力,安定民众、使大家和气、使大家生财。楚庄王认为他虽然取得了邲之战的胜利,但距离武之七德还十分遥远,他说:“武有七德,吾无一焉”。楚庄王没有建造京观,而是告祭祖先,祭拜黄河后,班师回国了。

    楚庄王能够很犀利地看到战争的本质,所以他不为京观,他是睿智的。老子是楚国的史官,后楚庄王而生,老子的“不得已而为之”以及“战胜,以丧礼处之”的反战观点,在内涵上与楚庄王是一致的。老子的反战思想,在逻辑上扫除了一切战争所借用的各类冠冕堂皇的旗帜口号,为人类远离战争,最终消灭战争提供了天道的依据,宇宙观的支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傅青岩:二战结束后,同是发动战争的侵略国,日本和德国对待战争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姝写光影:@傅青岩 这个角度挺好的。说实话,我对战争不感兴趣,原本这章想跳过不写的,联想到我曾看过的电影,就有了素材: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本文标题:兵者不祥之器也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学习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tp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