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是紫菜薹的珍稀品种,俗称“大股子”,因其原产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一带而得名,是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茎肥叶嫩、色香味美。
清代的《武昌县志》《汉阳县志》中有洪山菜薹“味尤佳,它处皆不及”之类的记载。
由于洪山菜薹色、香、味、形俱美,又应了“紫气东来”之说,因而它是春节前后的席上珍馐、待客佳肴。
宝通禅寺位于武昌洪山南麓,为历世清净佛刹,三楚第一佛地,武汉市著名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寺院。
宝通禅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洪山菜薹。洪山菜薹以宝通禅寺钟声播及之处生长得最美,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生长的薹菜味道最佳,称內极品菜薹。
洪山菜薹在唐代已经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
洪山菜薹与武昌鱼齐名,是楚天菜肴中两种名菜,楚人将其赞誉为“绝代双娇”。
孝子菜的故事;公元221年,割据江东的孙权自公安迁鄂(今鄂州),取“武而昌”之义,改鄂为武昌。
一日,孙权携母亲吴国太等一行出城游玩,途经东山(今武汉市洪山区),当地官员置酒相迎,席间杯盏交错,宾主尽兴。吴国太对一盘紫色菜肴赞不绝口,夸其甜脆清香。
自此以后,每逢洪山菜薹上市季节,孙权必派人来索取,以供吴国太食用。
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命地方官员每年将洪山菜薹运至建业,直到吴国太过世。孙权孝顺母亲一事在洪山引为美谈,洪山菜薹因此又被世人称为“孝子菜”。
水土不同则味不同;一直以来都有人想在洪山以外种植洪山菜薹,尽管可以生长,但味道远远不及。王徒心《续汉口丝谈》上有关于移植的记载:
“光绪初,合肥李瀚章(李鸿章
之兄)督湖广,酷嗜此品,觅种植于乡,则远不及。乃掘洪山土,船载以归,然味道差矣!”
民国初年,湖北都督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京当大总统时,每临冬天,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洪山菜薹。
由于长途大批运输,鲜菜运到北京后,时间一久,洪山菜薹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味,较之产地新鲜嫩菜薹当然逊色不少,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
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京试种,结果,菜薹虽出来了,但色不红、味不鲜。
试种失败,更感到洪山菜薹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用火车成批运转洪山菜薹到北京。
洪山菜薹从11月上旬到翌年3月上市,其食用部分主要是嫩薹秆,以长逾尺许、一指粗细、颜色紫红、质地鲜嫩为上品。
洪山菜薹营养丰富,甜脆爽口,经霜冻后味道特佳,是武汉人冬天的美味。腊肉炒洪山菜薹是武汉名菜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