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艺术之家
中国古代服饰明代篇:大明风华 上承周汉 下取唐宋

中国古代服饰明代篇:大明风华 上承周汉 下取唐宋

作者: 时与猫璞 | 来源:发表于2024-02-20 10:38 被阅读0次
    董进《Q版大明衣冠图志》

    明朝服饰是指明朝时的衣饰,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制定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服饰制度。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朝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今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

    明制女服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马面裙等。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

    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辽宋时期(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明代马面裙较为简洁,两侧的褶大而疏,为活褶。有没有任何装饰的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女子所着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马面裙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

    《明史●舆服志三》:“内外官员亲戚穿的制服:洪武元年……这件衬衫,下佩,裤子,绿袄裙……官员二奶……宽金领长袄裙是普通衣服。”

    袄裙是明代女装中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延续了前代襦裙上衣下裙的结构,也结合时代特点。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宫嫔们穿着的便是大名鼎鼎的袄裙。

    明代袄子:

    交领大襟,主要在明代流行于明中期,以及明后期的南方地区。(图1藏孔府白衣即为交领大襟)

    对襟交领,对襟穿作交领的袄子流行于明初,在穿法上继承宋代,将对襟穿作大襟。

    圆领大襟,如图2墨绿圆领衣物(孔府旧藏)。清代开始的所谓厂字襟衣物,最早的南北朝袄子也是多以圆领大襟做翻领的形象示人。

    竖领大襟,又叫立领斜襟,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种类,基于直领大襟的基础上诞生而来。流行方向为从上层阶级到下层阶级渗透(即从常服类向便服类渗透),明后期资料中北方主流由竖领替代直领。而南方则依旧主流是直领。

    竖领对襟,又叫立领对襟,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种类,基于直领对襟的基础演化而来。流行同竖领大襟。

    方领对襟: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定陵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其中便出土了方领袄。

    明代褙子及佩饰

    明代褙子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

    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霞帔: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420年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披风: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明人认为是从宋元的褙子发展而来的明代褙子。在冬季,披风秋冬季用于挡风保暖。在夏季,明朝人也会穿着薄纱披风,拢风遮阳。

    明制马甲是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据《元史》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

    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并非这种比甲的变形。

    配饰: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带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是一种一头固定,一头张开的铁制小工具用以夹取细毛之用,人称“毛镊子”)、牙签(剔牙之用)、耳挖子(挖耳用的小勺)和小刀,均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发髻: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明制男服

    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出等级限制的严格。

    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如果文字不是那么清晰,可以参照董进《Q版大明衣冠图志》以及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的部分服饰。

    --时与猫璞学习小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服饰明代篇:大明风华 上承周汉 下取唐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xd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