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儿子放学时给自己买了个肉夹馍,就是那种用酥油饼剖开做的。他边吃边赞,还非要我也尝一尝,我拒绝了。
这种肉夹馍我也吃过,多见于一些流动的早点摊上,用酥油饼和炖肉、青椒制成。这种肉夹馍不是不好吃,只是它不符合我对肉夹馍最初的认知。
当你对一种食物的原材料、制作工艺、外形特质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后,任何的拓展或改良都很难撼动它最初的知觉,也就是它不再是原来的味道了。
哪怕这些调整让这种食物口味更多样、口感更好,外形更为诱人,制作效率更高,也无法改变我们的认知。
现在为了追求高效率,很多原来手工制作的食物都实现了机械化、流水线制作。把原来那些带着体温、带着情感制作的食物,变成了流水线上可食用的产品,再放进各类档次不一的包装内,来满足我们对高效率、高档次、多样性的需要。
我吃过最好的肉夹馍就是在陕西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的售价是1.5元。使用的是一种半发酵的白吉馍,外形更像是厚实的面饼。饼放在锅沿上保持温热,锅里炖着腊汁肉,下面是煤炉文火加热,边上还有一个厚实的树墩砧板。
有人要买的时候就从锅里叉几块肉剁碎,饼从中间剖开并保留三分之一,将剁好的带着汤汁的肉碎塞进面饼里。汤汁浸润了面饼,面饼的麦香裹挟着肉香,两种不同类别的食材就这样融合在一起,随后用一块黄色油纸一包塞到你的手里。
你拿在手里狠狠地咬上一大口,肉汁沿着饼的缝隙溢了出来,不小心流到了手上。满嘴的肉和面饼还在嘴里回味,你又忙不迭地去吮吸手上的肉汁,啧啧得吸出了声音,引得路人侧目,你又半带羞涩、半带炫耀地又得意地啧了一声。
那时候在校门口买一个肉夹馍边走边吃,是对清苦的学生生活最实惠的慰藉。
后来,在毕业十年同学会的时候再回渭水河畔,在路边摊上吃了肉夹馍和胡辣汤,还是那从前的味道,只是少了当年的局促和啧啧吮吸的满足感。
毕业二十年同学会的时候,在陕博门口吃到的所谓正宗潼关肉夹馍是油酥饼制作而成的。那股油煎的香味侵夺了馍本应有的麦香,掩盖了肉香,却终未能唤起我最初的记忆。
这些年一直对陕西的面食不能忘怀,从肉夹馍到羊肉泡馍,还有那油泼面和蘸水面。在其它地方满怀希冀去体验过,在原来的地方也重新端起过,但终究没有找到当年的感觉。
有人说,现在吃什么都没有以前的味道了,的确如此,除了食材和加工工艺的原因外。
最主要是我们对食物寄予了除食欲以外更多的其它欲望。
2023年12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