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坚守传播,不是自生自灭的野火,而必须是代代相传的薪火。刘醒龙的《天行者》展现了坚守,体现了传承,其中的酸楚与收获,他不一定懂,我们不会懂,故事角色只是行者,乡村知识的行者,中国大地的行者。
《天行者》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的悲壮之歌,抒写了一群民办教师在农村中的坚守与盼望,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四百多万民办教师的近乎临摹式的描写,呈然纸上,跃然心上。民办教师的形象一直被限定于低下的文化、社会地位之中,政治形象以及教育贡献往往被简单的勾勒或直接忽略,而刘醒龙则超越了这层简单的政治道德评价,立体地表现了中国民办教师在底层无私奉献的形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3387/86344a7525521e2d.jpg)
在界岭那个乡村,道路阻塞,粮食短缺,孩子吃不饱,还有寄宿在老师家的学生,教师发不出工资,靠自己种的作物来维持学校运转,却还是要希望能考出一个大学生。见不到父母的孩子的故事是令人心酸的,照顾孩子的老人的故事是令人心酸的,见不到孩子的父母的故事是令人心酸的,留守儿童们念书的学校是简陋的是令人心酸的。故事以民办教师转正名额的争夺和几个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以几个民办教师的到来和离去,以及界岭的大雪,大雨,教学楼的坍塌为情节串联,辞藻平实,情节环环相扣,又不错综复杂。
一般的老师,只可能将学生当学生,民办教师不一样,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总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成绩再差也是自己的亲骨肉。没文化的人被叫做“女苕”、“男苕”,那些孩子的父母不管在外面挣没有挣到钱,回到界岭,去学校看自己的孩子,都会买些糖果散给大家吃,这是乡村农家最质朴的感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3387/b3d9fce5b4025284.jpg)
在好的小说中,所描写的某种行业,只是背景和载体,目的是让思想之舟驶向远方。与民办教师之卑微相同的职业还有许多,好的小说不应当被理解写了这个行业,就是为了解决某个行业的问题难题。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生命在最卑微时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意思。小说中的青年教师来到界岭,都会中毒,一种对乡村教育无法割舍的毒。其中的张英才,年轻美丽的夏雪(谐音了界岭每年冬天的下雪,每一场故事的翻篇都有大学的覆盖和铺垫),蓝飞,他们虽然人都离开了,但是他们的心却永远的留下了。爱情的穿插,杂而不乱,多而不腐,都在向往这样的感觉而已:姹紫嫣红,独钟一缕,至沧桑不改;天理人伦,琴瑟和鸣,伴日月轮回。
升国旗靠笛子伴奏,但是他们每天在坚持;每一次放假还要老师亲自把每位学生送到家;一碗炒饭,一个热的红薯,都能让人垂涎欲滴。那不仅仅是小说,那还是生活的映射,是真实的一种经历。我国在2010年左右,就有5800万留守儿童和2000万流动儿童。他们面临巨大的情感危机,生命还是蓓蕾,但已彻底凋谢。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3387/a23902fb656306f1.jpg)
孙立平教授在2002年就提出“断裂的社会”这个概念:“一个断裂的社会,并不是仅仅使社会断裂成两个社会,而是断裂成多个部分。在断裂的社会中,其不同的部分几乎是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之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是分裂的”。资源的分布不均到成长轨迹的不同,社会被逐渐的分裂开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追逐,都在迷失。教师职业的神圣是因为她只教学生做人,不教学生做官,只教学生知识,不教学生无知。没文化的人久病才能成良医,有文化的人病一次就会成为良医。用火治不了火,用水治不了水,教育拯救不了教育,民办教师也拯救不了民办教师。
天行者,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法感受这个名词的真正意味。只是走了一遭别人的故事,回味了一番当年儿时乡村学习的过往,镌刻的岁月,只能留在自己的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