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微信公众号【夏语Aaron】原创,未经授权,禁止一切转载行为
近日,发生一起保险自媒体界的灵异事件,
几乎所有的保险公众号们都开始推终身寿险了!
我想很少有人像我一样丧心病狂的同时关注了十几个保险公众号,机智的我自然发现这不是一个巧合,而这背后肯定蕴含着巨大的阴谋。
引起所有公众号大V共同炒作的终身寿险是啥呢?
就是由一家互联网平台推出的,横琴人寿承保的号称「国民级」的终身寿险。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完爆港险」「国民级」「终身寿险」。
不得不说这个发家于互联网的平台是一家网感非常好的平台,每个关键词都直指「爆款」而去,并且准确的利用了大V们的影响力和粉丝的信任度,实施了一场「暴力变现」。
何谓「暴力变现」?
就是为了变现而变现,自媒体人们完全抛弃「意见领袖」该有的底线,而把自己变成了一群「网络推销员」。
其实流量变现本来实属正常,如果你能提供相应的价值,能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客观的分析,我愿意变成你口袋里现,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暴力变现」就不一样了。
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贩卖产品,利用粉丝的信任度去变现,放弃了媒体人应有的态度,大量的销售误导非但没有降低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反而让形式愈演愈烈。
我敢打赌,未来十年到二十年间,通过这些大V链接投保的消费者会出巨量的理赔纠纷,对,是巨量。
此话何解?
保险行业最忌讳的是什么?
无非两点
- 销售误导-买了赔不了,买了没买对
- 产品导向-买了不合适,买了也白买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营销号们虽然披着“互联网大V”“利益无关”或者“专家”的外衣,其实这两项全占了,其实做的就是“互联网推销员”的工作。
销售误导
先说销售误导,不少营销号打出“史上最便宜。。。”的旗号
举几个例子,不是针对谁
“全宇宙性价比最高,恨不得让外星人都来买”
那就不得不问一句了
终身寿险最重要的是价格么?
显然不是。
那是什么呢?
是你有没有资格买
健康告知
有没有买的资格自然需要仔细阅读「健康告知」,这么重要的信息居然没有一个公众号写一句提醒,哪怕是提一下也好,没有!
不看健康告知还好,一看着实吓我一跳!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390/dee4a0504a330ba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390/01160d623506021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390/ccf3dc37a2aaf8e5.jpg)
「健康告知」如此严格的终身寿险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简单的提几个重点:
- 一年内有体检异常的都买不了
- 慢性肝炎(大三阳/小三阳)买不了
- 甲状腺结节买不了
能过这个健康告知的人估计只有15%都不到。
首先体检异常是什么意思?感冒发烧咳嗽没好、乳腺增生、超重、轻度脂肪肝等等只要你的体检报告不干净,对不起,都不能买。
其次慢性肝炎不能买,据保守估计中国目前患约有2.1亿人是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感染者,对不起,都不能买。
其三,甲状腺结节,平均五个人中有一人有甲状腺结节,对不起,都不能买。
这还没算别的疾病和告知项呢。
说好的「国民级」呢?
这应该是「国民级」不能买的终身寿险吧,如果这款寿险能成为「国民级」,那你还是太高估中国人民的身体素质了。
大V振臂一呼,「国民」就纷纷购买,理赔不了谁负责?他们负责吗?
这种「避重就轻」的套路不就是常见的销售误导套路么?只谈优点,不谈弊端,这些粉丝本着对大V的信任,听你说的的最优性价比,就投保了,85%的非健康体未来出险了怎么办?拒赔了怎么办?
你找个销售误导的营销员至少你还能找到人,那你点着投保链接投的保,到时候出了事儿,是*女可以帮你解决,还是女可以帮你解决呢?
保险公司
其次,从保险公司层面讲,横琴人寿是个什么鬼?你肯定没听说过,对,你没听说,我也没听说过,因为它去年底刚成立。
大V们怎么说?要么提都不提,要么像这位姐一样让你自行百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390/b7f0068c29ddb1d8.jpg)
好好好,我服,但是百度出的结果我更服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390/bc4a03e0f523f8d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390/3b62020c3c2a321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390/6ef13eeedd6d7f56.png)
也就是说横琴人寿两年内并不会开广东省以外的分支机构,我们都知道分支机构在未来的理赔或者纠纷当中是会起到关键作用的,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了,面对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服务是否能跟上。
其次它的互联网业务也是有局限性的,是在“保险会批准的前提下在个别省市开展互联网保险等特定业务”,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区域根本不在它的销售范围内。
结合上一点,那可以购买的人群就只剩下,个别省市的15%的健康人群了。
按照它的逻辑「个别省市的15%的健康人群」=「国民」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390/2cc1a417b0508524.jpg)
性价比
其三,我们来看看它是不是“真”便宜。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390/4491590582f3aec8.png)
首先,中人寿的产品就不说了,弘人寿的产品和“国民级终身寿险”的价格相差无几,反正我是没有看出哪里有什么“宇宙级性价比”的。
很明显就是比着人家产品出的,比你稍微便宜一丢丢,这也叫“宇宙级性价比”了?
新兴公司出个稍微让利一些的产品打市场不是很正常的事儿么?
性价比=性能/价格
我只见到了“价”但“性”呢?这就好比健怡可乐卖2.9,可口可乐卖3块,你就说健怡可乐“史上最高性价比”了?
可笑
我们来看看营销号们是怎么宣传的:
我相信稍微有些保险常识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对比表:
两个东西要对比,那起码要是同一个性质才能做比较
香港保险的未来和横琴人寿的**宝根本不是一个类型,香港的终身寿险是英式分红保额递增的终身寿居然拿来和固定保额的终身寿险放在一个表格里面比较价格,这种「完爆」从何而来??
如果官方广告这么打,我还可以理解,为了卖产品嘛。
一个号称客观中立的公众号就这么复制黏贴了,底线何在?判断何在?如果一个公众号连起码的底线和判断都没有,变成了一个推销员和传话筒,那请问还有什么意义呢?
产品导向
产品导向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以前保险公司搞的产说会,邀请一堆男女老少,不问出处,不问家庭情况,不问收入情况,上来就和你们说某某产品收益好,某某产品超级棒,于是老老少少携家带口的都买了某某产品,回家了才发现这些产品根本不是自己需要的,后悔不已。
到了现在,模式变了,套路依然没变,口号从”超级棒“变成了“性价比最高“,但本质依然没变。
根本无视人的差异性,忽视个人和家庭的具体需求,就疯狂的推销产品,这不还是在办产说会么,无非就变成了一场场线上产说会,利用粉丝们的信任度和热情,去营造一种「这个产品你非买不可」的假象。
什么人能买?买了能不能理赔?是否合适每个人买?一概不管,一个“最便宜”打发所有人。
对不起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十块钱的淘宝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最便宜”,就像那些因为便宜买了的衣服一样,如果不合身,那再便宜买回来也是白占地方。
同样的,买保险我们更关心的是适不适合,能不能解决问题。
就好比终身寿险的作用和优势是什么?
资产传承/隔离债务/隐私保护
这样一个独特的金融工具的设计本就不合适大多数的普通家庭,也不应该成为所谓的「国民级」产品。
从推销产品的这一刻起,方向就错了,在不了解需求的前提下,越卖越错。
总结
我希望所有的消费者能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有那也是药贩子吹出来的。
这个世界上更不存在可以适合所有人的保险产品,打着“性价比最高”“最优秀”“最良心”旗号的产品往往就是销售误导的重灾区。
要治病自然要找医生,望闻问切,之后再对症下药。
要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自然也免不了这些步骤,所有跳过需求谈产品的大V们都是不负责任的。
保险营销号们应该反思一下,
一个成功的媒体人,所有的鲜花和掌声都是粉丝给的,粉丝们信任你,拥护你,支持你,但你呢?初心是不是已经不在了?是不是已经满脑子想着变现了?
如果一点点社会责任感都没有,你有什么资格去做意见领袖?
如果一个媒体人连基本的,客观和独立思考的立场都丧失了的话,那和一个推销员有什么区别?
如果一个保险自媒体人连正确的保险观念都不能传达的话,那和一个保险推销员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个理性的保险人
我有两点期望:
为了你自身权益考虑,从不乱点投保链接开始
为了净化保险的环境考虑,从不乱发投保链接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