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无法立即回答的问题“含金量”才高
当学生遇到他们无法立即回答的问题时,他们更有可能被引导进行各种类型的思考……这些问题,还不应是在教科书或其他一些参考资料中能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那种学生为获得任何解决方法,必须将各种不同的事实和观念联系起来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必须经常会在生活环境中产生。这样就更可能使学生把它当成值得努力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上,最常见到以下几种问题:
(1)回忆性问题。就是学生已经记住的问题,回答这种问题,学生只要从自己大脑内存中把有关信息取出来就行了。
(2)查找性问题。这种问题答案就在课本上,学生只要把它找出来,复述一下就行。
(3)然否性问题。这种问题,只要学生回答“对”或者“不对”就行了。
(4)表态性问题。这种问题,学生只要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就行了。
(3)(4)两类问题,只相当与“民意测验”。
显然,以上4类问题都不怎么需要动脑筋,都属于可以“立即回答”的问题,“含金量”都很低,当然,这几种问题,有时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不可完全抹杀。但是一定要注意,它们不应该成为教师提问的主体和骨干,原则上这几种问题是越少越好,否则课堂提问就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的是那种无法立即回答的问题,要的是那种需要周密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应该迫使学生思考,而绝不是引导他们只在外部或头脑仓库中翻找。
这样看来,那些学生对答如流的公开课就很成问题了。这种表演只能骗一骗外行,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害学生---钝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过于流畅顺滑绝不是好消息,这说明学生并未思考。思考是在阻力中前进的,它必然曲曲折折,急徐相间。欣赏课堂教学表面的流畅,往往说明评价者本人思考能力的欠缺---他没体验过真正思考的感觉,是门外汉(不要以“保持课堂进度”为借口掩盖这个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