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过历史画轴(十)

作者: 虹涛拍岸 | 来源:发表于2017-03-22 16:06 被阅读29次

光禄坊:福州兴盛了千百年的文脉就起源于此

我们来到了与吉庇巷相对的光禄坊,据说坊内有处刻有“光禄吟台”的摩崖石刻。都说三坊七巷不缺摩肩接踵的人群,但会到“光禄吟台”一探风雅的一定是有心之人。今天我们这群有心人,就是来探个究竟的。

在历史上,“光禄吟台”一直是个热闹的地方。相传宋朝名宦程师孟以光禄卿身份出任福州郡守时,常到附近的玉尺山游览吟诗,并在一处巨石上题写“光禄吟台”,此处成为福州历代名士显宦、才子佳人雅聚吟咏、切磋文才场所,现仍存有宋至民国一些文人雅士的摩崖题刻10余处,光禄坊也因此得名。

宋朝末年起陆续有学者儒生在玉尺山附近建造民居,不知不觉此处形成了一个读书人的圈子,孕育出了福州千年不衰的文脉。清朝嘉庆年间学者叶敬昌在此处居住,并把宅子起名为“玉尺山房”,后来山房历经沧桑、几易其主,主人多为当时闽中著名文学家或学者,这点也暗合了闽中文学史的时代特征。

我们所熟知的同光体闽派诗风就诞生于此,当时的山房主人是沈葆桢的两个外甥李宗言、李宗祎,他们志趣相近,热衷藏书与赋诗。说到二李藏书之多,可谓是积书连楹、浩如烟海。这一点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可以为证。林纾少时家贫,但喜读书,曾以“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为座右铭,当年他频繁出入李府就为借书,几年间在此借阅的书籍多达三四万卷之多,这对他的才情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他以文言文翻译了近两百部外国小说,成为中国介绍西方文学的先驱及译界之王,留下“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说到二李爱诗之深,可谓是如痴如醉、独乐其中。他们召集10余名高朋密友成立了一个诗社,成员包括先前介绍是陈衍、郑孝胥,每月都要在山房聚会数次,互为唱知,坚持活动达十年之久,他们的诗稿后来结集为《福州支社诗拾》。

我们跑遍光禄坊的支巷仍未见到目标,问了周围的人才知道附近景区改造工程围垱施工,支巷已无法通到“光禄吟台”处,必须得从南后街“泔液境”的楼牌遗址进去。于是,我们又折回到南后街宫巷对面的“泔液境”的楼牌遗址,楼牌后的小广场清新恬静,与身后南后街浓厚的商业气息形成了鲜明对比。小广场左边一处精致小巧的山包便是传说中的“玉尺山”,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井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有如一位知书达理、轻盈婀娜的名门闺秀。我们顺着小路走上玉尺山,终于找到了用篆书刻写的“光禄吟台”的巨石,虽饱经侵蚀,但仍苍劲有力。

我们饶有兴致的登上吟台,耳畔仿佛传来昔日的琅琅书声,仿佛感受到这块石头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不禁感叹“于今诗派无光禄,留此吟台孰主持?”

相关文章

  • 跑过历史画轴(十)

    光禄坊:福州兴盛了千百年的文脉就起源于此 我们来到了与吉庇巷相对的光禄坊,据说坊内有处刻有“光禄吟台”的摩崖石刻。...

  • 跑过历史画轴(九)

    吉庇巷:状元府见证了福州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离开官巷,我们来到了三坊七巷最南端的巷子吉庇巷,它与光禄坊相连,在唐代...

  • 跑过历史画轴(十一)

    南后街:三坊七巷中轴线好似福州人民挺立的脊梁 从“光禄吟台”出来,我们一行人又跑回到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上。沿街...

  • 跑过历史画轴(五)

    黄巷:用“黄”姓命名或是对儒者最大的肯定 从衣锦坊折返回南后街中轴线,我们又进入了与其相对的黄巷,一位黄姓跑友自豪...

  • 跑过历史画轴(四)

    衣锦坊:真正能做到衣锦还乡的又有几人? 离开塔巷,我们来到了三坊七巷中轴线右端的第一条坊——衣锦坊。 这巷子得名于...

  • 跑过历史画轴(七)

    文儒坊:“文儒”二字注定此坊是众星云集 不觉来到了文儒坊,我们不禁放缓了脚步来慢慢品读它的与众不同。 文儒坊的出众...

  • 跑过历史画轴(八)

    宫巷:几栋深宅大院之间弥漫着温馨的亲情 我们来到了宫巷。之所以叫宫巷,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道观紫极宫,据说当时的香...

  • 跑过历史画轴(三)

    塔巷:给三坊七巷带来了几个世纪的“文运兴盛” 我们正低头缅怀着先人,不觉已经出了巷尾来到了八一七路,没几步就进入了...

  • 跑过历史画轴(六)

    安民巷:老百姓的最大期许就是国泰民安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安民巷,此处还与之前说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有关。黄巢带领...

  • 跑过历史画轴(一)

    跑过历史画轴 ——记西博汇之3.7三坊七巷漫跑活动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跑过历史画轴(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io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