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有云:书法之道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功,盖因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乃一代宗师其观点自有其代表性,也因为当今学书不二信条。至于为何不易,因斯人已作古,又没有更详细说明传世,吾亦无从意测也。
子昂,为何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自晋唐进入成熟书体以来,以二王为正统,大王以内撅法传世,而献之侧改为外拓法,故二王的用笔法是有所不同的,进入盛唐,各家法度初成,不同风格其用笔方法也不尽相同,故有颜筋柳骨之异,欧之劲险,虽说是取势不同,但其线条质感与颜柳明显不是一路。更有癫素之法,灵动使转绝非是二王,颜柳虞欧等用笔方法可比拟的。
子昂,为何用笔千古不易?单从执笔来看,晋人可多用单勾,唐后出现双勾,后来又有四指法,乃至五指法(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了呵),苏东坡就喜欢三指法(类似现代钢笔执笔法),而多受同时人说笑,但苏不以为意,反而提出执笔无定法以自解。
子昂,为何用笔千古不易? 子昂,为何用笔千古不易?用笔的长短上也各有不同之法,晋人多用锋,也就用笔头后三分之一的尖端,而颜真卿则多用至一半,或有时用到根部,似李邕也多用过一半。明未八大则善用秀笔,连笔锋都磨掉了,只用笔根部。板桥作六分半书则笔锋,笔肚之替进行,金农之漆书犹为特殊,有点类似现代的油画笔法。
子昂,为何用笔千古不易?握笔力度方面,也各有千秋,有主张用紧,理由因为王献之小时练字时,其父羲之从背后拔其笔竟拔不起来从而预言献之在书法上会有所成就(故事真假暂不论)。也有主张用虚,从而解放出手指的力量用于推动笔行进(我比较赞同指虚手虚说),至于虚到何种程度则因人而异,我认为可以参照用筷子的力度(试想如果紧用力抓住筷子你可否夹得来莱呵)。
子昂,为何用笔千古不易?抓笔的部位,也有许多版本,通常作正书,多握低位,行书多握中住,草书则多握高位,楂笔通常笔杆较短就不在此论。低位握笔可更好控制毛笔运动,高位侧可更灵活地运笔,故低握宜作正,高握宜作草。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看个人习惯。
子昂,为何用笔千古不易?按说,古人用笔之法百花齐放,赵所指用笔不易又为何意?如结合上文结体因时i而异来看,这里用笔如果是指字的书写笔顺或者是构成特定字的结构笔画,也许更合意。比如“人”字就一撇一捈,这是造字如此,是固定不变的,但这一撇一捺的摆放位量长短大小侧是因时而异。吾非学究之人,本不该非议古人,犹其是大伽,仅于此提出个人见解,望识者明辩。
子昂,为何用笔千古不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