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36 周二,晴
最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在最早那会,约莫2017年年初,我把自己的一些日志以及社会观察思考和见解写成文章发公众号。
但,过了一整子,家里人和亲戚发现了这个账号,也关注了。之后我写文章的时候就会觉得怪怪的。
因为,在文章中展示的思维过程和我在日常中和他们聊天很不一样。
文章被看,就好像大脑被打开受人检查。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照说,书写内容也并非什么惊世骇俗、哗众取宠、稀奇古怪。但就是不太想向家人和亲戚朋友展示。
后来想了一下,或许是“流”。
当两者无法实现思维上的沟通,泉水也不愿流向干渴之地。或许,在我的认识中,他们大多是关注生活,是直来直去的现实。我的文章大多是针头技巧,不太合适。不怕呐喊,就怕无声的回应。
于是,不如归去,不如隐去,几近沉默。
又一年,开始在简书上写作。
这次没有告诉亲戚朋友,书写上会比之前畅快一些。加上书写的大多是日志,无需像公众号文章般遣词造句,写作更加流畅,也更少心理负担。
虽说也是断断续续,不过吹牛还是没问题的。
至今也写了差不多四五个月?
又有新的问题。
我曾经以为,我可以通过这种自由的书写去表达我的情绪,展现一个相对真实的自我,实际并不能。
因为我们的情绪是一个整体,不会说某一部分得到释放就实现“全体解放”。目前书写过程中,只能说是对某些作品可以“直抒胸臆”,但还有不少地方是无法自由流淌的。
即便不说某些关键词经常被404,就是日常中那些小处也是无法完全展露的。
或许是比较早就接触互联网,所以对互联网信息泄露总是有一种莫名的焦躁,于是在日志的书写过程中,总是无意有意地对一些私人信息含糊其辞、指鹿为马、南腔北调。其实这一行为,某种程度而言,表明了,即便你只想展露你自己的真实一面,也是不太可能的。
这个或许是有时代要素的原因,又或许是国王树洞的遗产。
又一年。
当我开始对“自我”有更深层次的洞察时候,我发现,即便是对最亲近/信任的人诉说的话语,其实也未必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真实之下,还有一层“真实”,而它之下,或许还有更多,似洋葱般无穷无尽。
印度教认为世界是建于乌龟所托起的盘子之上,而乌龟是站在比它更大的乌龟背上……如此类推,乌龟无有穷也。
同样,寻找真实的自我好比拨开洋葱的皮,只要洋葱还活着,洋葱皮总是无有尽时。又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每过去的一天,就是我们身上褪掉的一张“皮”。新生的灵魂长自旧有的躯体。这个事情段德和曹雨生已经干过——“雷电枯竭、沧海成尘,在破败中崛起,在寂灭中复苏。”。
此处便是一个矛盾。想要表达自我,首先要找到自我,但自我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实现的(或者在书写的过程中个流露),并不存在一个实实在在、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自我”。
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
隐语者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