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53426/954ce8b4bfd8c00a.png)
孙子兵法反复提醒我们:打仗,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计篇》,孙子从政治上讲打仗事关重大,要谨慎对待,要事前计算清楚,有胜算才打。
在《作战篇》,孙子又从经济上讲打仗成本很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打仗要追求速度,要一锤定音,一剑封喉,不可久战不决。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华杉在书中介绍说,古代打仗,运粮是个大问题,因为运输粮草的部队自己也要吃粮。
根据唐朝李筌的注解,
当时如果部队到边疆去打匈奴,要千里之外运粮,则运21车粮食,到了前线只能给部队1车,因为运粮部队去的路上要吃掉10车,回来路上还要准备10车粮食,否则就会饿死在路上。
也就是说,古代打仗,要费20人的口粮才能把1个士兵的粮食运上去!
可见战争的成本非常高。我们也屡见不鲜的在许多战争片中看到交战双方都把对方的运输部队或者粮仓作为攻击的重点。比如官渡之战中,曹操一把火烧了袁绍的乌巢粮仓,一举扭转了战争形势,实现以少胜多的壮举。
**
粮食成本还只是打仗成本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诸如宴请使者宾客,修缮保养车甲装备,购买马匹武器等等,都需要花钱,还有征召农民参军作战,就会荒地,这些都是打仗的成本,所以孙子会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因此,孙子兵法在《作战篇》讲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意思是说,打仗前准备要充分,不要急急忙忙上战场。上了战场就要寻求速决,一战而定,不能拖成持久战,因为打仗成本很高,国家拖不起,官兵也耗不起。仗久攻不决,却对国家有利的例子从来没有过。那些不清楚打仗存在哪些弊端、或带来哪些问题的人,也不会清楚打仗能带来什么好处,因为这样的人很难打胜仗。
书中列举了两位皇帝的例子,一位是汉武帝,一位是隋炀帝。这两位继位时国家形势都一片大好,只要他们按套路来,不瞎折腾,顺顺当当做个好皇帝难度不大。
但或许就因为形势很好,特别是国家富有,人丁兴旺,两位皇帝就想干点大事,为了开疆拓土而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生生把一个国家的财富折腾得没剩多少,两位皇帝的下场自然也不会太好。汉武帝晚年时为平众怒,不得不发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写的检查:《轮台罪己诏》。隋炀帝更惨,被造反的群雄砍了脑袋,篡了国家。
**
其实论能力,汉武帝和隋炀帝都可谓雄才大略,有想法,有行动,比那些天天躺在后宫醉生梦死的昏君强太多。但他们的问题就是只看到“用兵之利”,而没有看到“用兵之害”,特别是用兵过久之害,自然逃不出“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的规律。
从人性上讲,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但“趋利”和“避害”是两件事,我们在思考一件事的利与害时,是着眼先趋利还是先避害,可能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同样是作战打仗,汉武帝和隋炀帝显然优先想的是趋利,一心想开疆拓土、击退外敌,建立历史留名的丰功伟绩,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
而从“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可以看出,孙子认为作战打仗应该先考虑避害,在规避重大风险的情况下再去图利。
商场如战场,许多企业家的想法与孙子如出一辙。
比如,李嘉诚就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靠长期投资成为亿万富翁查理·芒格也说,解决任何问题的第一步,不是问自己怎样做会成功,而是思考怎样做才不会失败。
越是干大事的人越谨慎,这种谨慎不是犹犹豫豫、优柔寡断,而是耐心做好准备,防止心急出错,不断通过计算寻找时机,一旦觉得有胜算了,毫不迟疑,果断出手,一战功成。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开办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过去的51年间保持着19.2%的年复合增长率,就因为他们这么多年来严格遵循了先避险后趋利的原则。
他们把投资项目分为3种,一种是可以投资的项目,一种是不能投资的项目,一种是太难理解的项目。他们只投第一种可以投资的项目,其他两种从来不投。和很多人喜欢投资高科技行业不一样,他们把高科技行业归为第三种太难理解的项目,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行业泡沫比较多,自己还无法清楚理解这些企业的真实价值,所以哪怕这些行业里的公司市值涨幅惊人,有大利可图,他们也坚决不碰。
有时候,趋利的本性会遮蔽我们避害的眼睛,甚至明知有害,但为了想象中的一本万利而冒风险去赌、去搏,结果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那些花血本炒股、赌球,甚至借贷加杠杆的疯狂行为,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有时候,敢有所为靠一股子气,而敢有所不为则靠的是智慧。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