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周杰伦发《MOJITO》的当天,叶秋臣就兴冲冲去听了这首歌。
习惯性地点开,播放几遍,然后跟着学唱。整体的旋律挺洗脑,好像至今都萦绕不去,嘴里经常会哼着副歌的调调,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循环。
上次对我有这样效应的歌曲,是周杰伦为昆凌主演的电影《天·火》唱的主题曲《我是如此相信》。思来想去,好像也只有周董的歌才有这种魔力,难怪歌迷们现在都开玩笑地说希望大嫂一年可以接10部电影,这样粉丝们心心念念的专辑就有着落了。
近些年来,周杰伦的重心好像更多地放在了综艺娱乐方面,比如某某选秀的导师,某某节目的嘉宾,演唱会开了不少场,不过印象深刻的新歌是越来越少。比起同期音乐市场上的其他竞品,周杰伦的歌自然是好的,那些花钱去买歌的人除了一次次被提及的情怀之外,主要原因还是相信周董的创作品质。就好像你很喜欢某个品牌的衣服,在换季的时候会首先去看这一家,实在不够满意再转去别处,这是一种习惯。
听周杰伦的歌就是一种习惯,每次在耳朵觉得有点闲的时候,或是车上想放点音乐的时候,总会打开手机里下载好的艺人列表,输入周杰伦三个字,然后在这个范围内随机播放。
这个行为的意义,其实和买固定品牌的衣服差不多,之前自己通过大量的喜好筛选早已排过雷,后续便不想再去过多比较,因为只要固定品牌能够保证及格的品质,就好过于在市场上进行海淘付出的巨大时间成本。
偶尔能接收到几个其他品牌还不错的商品信息,也是旁人一再推荐才去尝试的,和听那些网红新歌的感觉相仿,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年人的共性。而且一些网红歌曲即便是流行度再广,每日都在短视频上刷屏,似乎也禁不起时间的推敲,总是在几个月后就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们始终没在这群网红歌曲里找到“第二个周杰伦”的身影,有些甚至是曲熟人不熟。
听过一遍当下所谓的流行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周杰伦的专区,开始不断循环《夜曲》《发如雪》《夜的第七章》《稻香》和《以父之名》等等等等,过去经典的好听的歌太多了,何必去外面自找虐耳。
如果偏好唱功的人嫌弃周董唱的技巧不够好,那他写给其他歌手的作品也足够听上好久好久,比如蔡依林的《骑士精神》《倒带》《布拉格广场》《说爱你》和《海盗》,S.H.E的《热带雨林》和《候鸟》,张惠妹的《如果你也听说》,张韶涵的《亲爱的那不是爱情》,李玟的《刀马旦》,陈小春的《我爱的人》,容祖儿的《小小》,4 in Love的《命中注定》……
说实话,每一首都大概率比现在那些榜单上的歌要好听几百倍。
还记得有个评论说得颇为有趣,大概意思是“当时的周杰伦真的太牛了,这种歌都敢往外送”。毕竟,这放在哪里都是某些歌手水准A+的代表作啊。
在歌坛上,似乎每个歌手总有一些路人们能够脱口而出的代表作,一两首足矣,舞台上表演一下活动费就到手了。但周杰伦是一个例外,因为若是被问到“你最喜欢周杰伦哪首歌”时,大部分都会有几秒钟的语塞,因为喜欢的作品太多,在脑海的曲库里搜索一番,还是难以排出一二三来。回答时索性来一句“都喜欢”,因为列出那些歌曲的时间,还不如再去听一遍,大饱耳福。
好多人说周杰伦现在出歌只是在卖情怀,但其实粉丝们只是在买习惯。
承认吧,其实听周杰伦的歌,就是我们的一种习惯。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