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绘画
借山,齐白石的山水情

借山,齐白石的山水情

作者: 正广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11:25 被阅读0次

常人只知白石老人花鸟草虫画作,妙绝当代;殊不知他的文人式山水画作,亦是风格独具,自成一家。

白石老人 “五出五归”,过黄河、渡长江、抵洞庭、攀华岳、上庐山、游阳朔,饱览大好河山, “搜尽奇峰打草稿”,自然成就韵致风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形神俱到”。

此幅作品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林间掩映着屋舍,构图朴素简略中透漏着雅拙,浓淡对比强烈显得清新纯朴。整体画作不着一笔于云天而自显天高云淡。重视直观经验,注入生活气息,善于造境。把平凡景物转化成为不平凡的意象,蕴含浓郁的文人画风山水意境。

齐白石《芭蕉书屋》

芒鞋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

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

余曾游安南,由东兴过铁桥,道旁有蕉数万株绕其屋。

收入借山图矣。齐璜并题记。

这件作品的艺术处理很别致:碧色的芭蕉全用淡墨勾画,让白描蕉叶占据最大空间,而以凝重的笔线勾画楼屋,形成以白托黑、以淡托浓的强烈效果。两座远山,一施赭红,一施花青,全用大写意没骨法画出,形简色艳,近乎符号化。这种画法与效果,在古今山水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画家的大胆与特立独行,作品对形式感、现代感的创造性追求,足以令固步自封的画家们瞠目结舌。

这让人想起白石老人的诗句:“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

齐白石《绿天野屋》

齐白石一生五次出游,三次到钦州,有机会游览了越南山水。他亲眼看到中越一带山清水秀,野蕉数百株,丛立成林,映得满天成为绿色世界,人行其中,连影子都变作了绿颜色。

对此绝佳美景念念不忘,屡以此题材作画,是帧作于1925年的《绿天野屋》便是其一。

此画构图布局独特,一片密密麻麻的芭蕉从近景到中景,包围着几间野屋,一直伸延到远景,与几座山峰连接,作者将十多年前所见的而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美好景观用线和墨巧妙地重现于读者眼前,美不胜收。

齐白石《烟帆海潮》

望远眼萋迷,愁心感物齐。

烟深帆影乱,潮长海山低。

客久慈乌意,春来杜宇啼。

蒲团无地着,况有太常妻。白石并题。

《烟帆海潮》是齐白石1922至1925年间的山水作品,画面上部是对峙的双峰,右侧还可见一座远山。下方片片帆影聚散不一,横涂的淡墨和竖抹的水痕营造出烟雨迷离的海面,据胡佩衡称,此种描绘雨雾的方式为齐白石独创。

上世纪二十年代,是齐白石艺术变法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一生中山水画创作最多的时期。

其山水造景鲜活,构图奇崛,物象简少,多勾少皴,着色大胆,具有不同流俗的强烈个人风格。但由于不为保守的艺坛所称许,画家倍感寂寞,三十年代以后便很少再作山水。

相关文章

  • 借山,齐白石的山水情

    常人只知白石老人花鸟草虫画作,妙绝当代;殊不知他的文人式山水画作,亦是风格独具,自成一家。 白石老人 “五出五归”...

  • 没想到齐白石的画作,也曾如此“天真烂漫”

    1900年,齐白石添盖了一间书房,取名“借山吟馆”。 这恐怕是“借山”一词最初来源。 1902年齐白石开始了他为期...

  • 日课:节临《三公山碑》

    齐白石最爱的《三公山碑》

  • 读中国山水画之留白

    《借山图》的背景:1902年到1909年的“五出五归”使株守家园的中年齐白石第一次走出湖南,游历了半个中国,增长阅...

  • 送钩札记(二)——近现代画家品藻

    借山图之四洞庭君山 齐白石 1910年 (一) 公民用脚投票,艺术用钱投票,很多人评判一个画家或者一张画好不好的标...

  •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题借山图》 齐白石 吟声不断出帘栊 斯世犹能有此翁 画里贫居足夸耀 屋前犹有旧邻松 如果说哪位大师梅花画得好,大...

  • 醉花间·火焰山

    (新疆是个好地方:孩童牧羊……) 火焰山。水焰山。焰山脱层皮。 (唐僧师徒取经路过火焰山!) 新疆山水情,维吾尔族...

  • 借山

    灰鸟白肚落在小道边儿 果子或者种子并不总是富足 家养的狗要吠几声 才觉得山弯弯里没那么清冽 人们向来很小心 砍伐,...

  • 硬笔习画~(06)归山里(晨光 中性笔)

    周末,想好好休息下,让身心“退隐”纸上山林,挺好! 我有山水情结,喜欢山的宁静、水的祥和。 ...

  • 岁岁年年水绕山

    山水情缘天赐惠,出双入对羡灵仙。 生生世世山依水,岁岁年年水绕山。 (七绝,仄起,中华新韵,八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山,齐白石的山水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xm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