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我们今天分享“上中下”三个策略
问:
我从小喜欢读书,一般读名著和些小故事讲道理的。学生时代,文章经常是典范。步入社会依然是喜欢读这些,喜欢文字优美的。算是一种“诗和远方”。我们看了那么多鸡汤文为什么依然过不好生活,反而在生活中跌了一跤却变得更加懂道理?那么读书和生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怎么读,怎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要回答“怎样才是真正的读书?”这个问题,需要写一系列文章。我在自己的自媒体常常更新这类主题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在这里,我就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好了,纯属抛砖引玉。
首先,我认为读书越多的人、未必是越封闭。
题主说自己喜欢读一些名著和讲道理的小故事,以及一些文字优美的文章、鸡汤文。我个人觉得,这不能代表“读书”的全部。
因为这些文章和书,题主自己也说了,算是一种“诗和远方”,它们的主题,也仅限于给读者提供一种心灵上的熏陶和享受,但却难以承载太多,比如它们不能带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更不能提升一个人的心智模式。
其次,题主说:(读这样读书)依然过不好生活,反而在生活中跌了一跤却变得更加懂道理?
我觉得,我们的知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
其一是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太烫的豆腐不能马上吞下去;比如有的人看上去道貌岸然、其实很可能会在背后捅你刀子;
其二是来自别人的生活经验、或者别人的科学研究,比如你的父母会告诉你很多生活的常识;比如你的老师会传授很多知识;再比如——读书。
读书,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知识的密度。
我在一次回答里,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你读的是《经济学原理》,我读的是网络小说,坚持100天之后,我们俩的改变程度是不是一样的?”
《经济学原理》跟网络小说、心灵鸡汤的知识密度,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所以,题主如果想获得心灵上的“诗和远方”,不妨读读美文、名著和鸡汤;如果想真真切切学点东西、或者解决什么难题,那就需要实打实的、读一些解决问题的书了。
接着,如果你还愿意读下去的话,我送你三个阅读的策略,供你参考。
上策:用书
阅读方法:针对某个领域,阅读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借此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跟同行讨论、辨别书中的知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且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总结、输出自己的观点。
中策:看书
从头到尾把一本书读完。有可能你会忘记很多,但真正需要用的时候,你会知道怎么做。
比如我们都忘记了小学读过的那些教材和课外书,但那些知识早已变成了我们思想的一部分。
下策:背书
对一本书死记硬背、或者囫囵吞枣地看完;
或者被父母逼着读书、考试结束后就把书烧了、从此不再看书;
或者把书当作是生活的避风港,遇到问题、不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反而在书中寻找安慰;到最后,问题还是问题。
题主认为,哪种策略更适合自己呢?
最后,我再啰嗦两句: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万卷书,只能成为书呆子,读完后还要行万里路才行。
就聊到这里吧!
以上纯属一家之言,题主参考参考就行了。在学习的路上,我也是一个赶路的人。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