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优秀散文随笔文艺大观园
学《论语》49-形式和本质的关系

学《论语》49-形式和本质的关系

作者: 刘小青和一句顶一万句 | 来源:发表于2022-09-06 19:45 被阅读0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两句话内容很相似。
人没有仁爱之心,礼有什么用?乐又有什么用?
一个人心里如果不真诚的装着别人,所有的礼节、舞乐便都是虚伪没有意义的 。
“礼”是什么?礼”泛指奴隶社会的法律、规矩、社会准则,即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吃饭的时候与其追求奢华排场的180道菜,不如简朴的吃到食物的本味;丧礼上与其搞声势浩大的隆重超度,让和尚道士熟练的表演,不如深深的寄托对逝者哀思。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或是内容大于本质。

当时孔子所在的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已经不讲规矩了。诸侯士大夫基本上都是用上级的待遇和出行规格抬举自己,显着自己有“社会地位”。《资治通鉴》始于“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就是典型的以下犯上行为,这也标志着“礼崩乐坏”的开始。《论语》这两句话出现的历史背景大致如此。

对比春秋战国时代的着重强调“礼”,我们现在社会则是另一个极端,是没有规矩。很多人认为一些“形式”也可以省略。

“礼之用,和为贵”。

最初的“礼”是孔子那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类似于法律,后专指“周礼”。国家的法律,不是儿戏,执行起来比较严格;随时代的发展,诸侯国逐步改变“世袭”制度、任用人才等一系列措施后,让原来的制度与时俱进。

从此“礼”的严苛被社会的宽容逐步松绑,这些“礼”逐步成为道德规范,社会规范、以文化和认同的方式流传至今;相信后世还会有“礼”,但比最初的味道相比来说,会越来越淡。

其实现今社会已经显现出来,前辈执行并认同的规矩越来越不被后辈认可。代沟是“礼”与时俱进的代价。

礼的仪式是要现场参与才能感同身受。疫情这几年,各种仪式更是明显淡化。《左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疫情这几年的清明节的仪式都留在心里,中国人的春节团员的味道也明显的不一样 了。这些不同的感受,也在浸淫着后辈的内心,在他们的记忆中,对春节的礼的记忆,没有了鞭炮,没有了春晚,没有了冻裂的麦田里蜂拥而上的抢风筝……有的只剩下隔离在家,跟地球另一边的同学朋友联机玩游戏。

这么看,形式和本质的关系还真是人为赋予的。套用鲁迅一句话吧:形式与本质原本没有区别,被人为的割裂多了,就有了区别。

相关文章

  • 学《论语》49-形式和本质的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论语》——孝的形式与本质

    我们前边已经学习过什么是仁。而孝,其实可以理解为仁心的外推。那么,孝的本质和形式,又是什么呢? 宰我问:“三年之丧...

  • 认清形式和本质

    我有很多朋友在学习的时候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软件,强制性的让自己不玩手机,而是把时间用来学习。这种做法有...

  • 文本解读需要过好“三关”(转载)

    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要想正确地进行文本解读,首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一种语言现象。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这是语言学...

  • 学《论语》:以一颗友善宽和心对人处事

    学《论语》:以一颗友善宽和心对人处事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结集而成的,共有20篇492章,主要以语录和对话的形式记...

  • 小学数学学习《一》

    序, 恩格斯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数学家康托尔说: 数学的本质在于它...

  • 搞混愿望的本质和形式

    愿望的本质和形式搞混淆 这一点在关系上面提现得很多,我无意识下过很多订单,也都显化了,但是却无法得到我想要的幸福。...

  • 底层逻辑---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认知点: 1、员工和企业是雇用关系,但雇用关系的本质是某种形式的合伙关系,是一种共同体。这种合伙关系有三种形态,利...

  • 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 学习和思考要同时兼备,同等看待。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和学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 寓乐于学的境界

    一一学《论语.学而》有感 《论语》是孔子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述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论。而《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论语》49-形式和本质的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km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