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两句话内容很相似。
人没有仁爱之心,礼有什么用?乐又有什么用?
一个人心里如果不真诚的装着别人,所有的礼节、舞乐便都是虚伪没有意义的 。
“礼”是什么?礼”泛指奴隶社会的法律、规矩、社会准则,即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吃饭的时候与其追求奢华排场的180道菜,不如简朴的吃到食物的本味;丧礼上与其搞声势浩大的隆重超度,让和尚道士熟练的表演,不如深深的寄托对逝者哀思。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或是内容大于本质。
当时孔子所在的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已经不讲规矩了。诸侯士大夫基本上都是用上级的待遇和出行规格抬举自己,显着自己有“社会地位”。《资治通鉴》始于“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就是典型的以下犯上行为,这也标志着“礼崩乐坏”的开始。《论语》这两句话出现的历史背景大致如此。
对比春秋战国时代的着重强调“礼”,我们现在社会则是另一个极端,是没有规矩。很多人认为一些“形式”也可以省略。
“礼之用,和为贵”。
最初的“礼”是孔子那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类似于法律,后专指“周礼”。国家的法律,不是儿戏,执行起来比较严格;随时代的发展,诸侯国逐步改变“世袭”制度、任用人才等一系列措施后,让原来的制度与时俱进。
从此“礼”的严苛被社会的宽容逐步松绑,这些“礼”逐步成为道德规范,社会规范、以文化和认同的方式流传至今;相信后世还会有“礼”,但比最初的味道相比来说,会越来越淡。
其实现今社会已经显现出来,前辈执行并认同的规矩越来越不被后辈认可。代沟是“礼”与时俱进的代价。
礼的仪式是要现场参与才能感同身受。疫情这几年,各种仪式更是明显淡化。《左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疫情这几年的清明节的仪式都留在心里,中国人的春节团员的味道也明显的不一样 了。这些不同的感受,也在浸淫着后辈的内心,在他们的记忆中,对春节的礼的记忆,没有了鞭炮,没有了春晚,没有了冻裂的麦田里蜂拥而上的抢风筝……有的只剩下隔离在家,跟地球另一边的同学朋友联机玩游戏。
这么看,形式和本质的关系还真是人为赋予的。套用鲁迅一句话吧:形式与本质原本没有区别,被人为的割裂多了,就有了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