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中招生季,各所学校大显神通,以诸多方式推介自个的亮点与特色。
作为其中的一名普通教师,鉴于也摸爬滚打很多年,恰好女儿也是今年初升高,免不了有一批朋友来咨询和求助择校的建议和意见。
的确,如今学校千姿百色,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育人理念和教学特色,万紫千红才是春。如此,才有中国的教育发展。
但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细细思量,一个学校一名教师,真正能撑起一片天空的,真正能成为“情感真挚”的好教育一定要关注与行为两点:尊重人的差异性(有人善于学科学习,有人善于艺术,有人善于体育,有人善于组织管理等)并因材施教;设身处地的同情心。
尊重人的差异性并因材施教,这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真正落地落实却并不容易。确切地说,绝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可能认可这个观点但并没有践行这个法则。当然,这既有个体的原因,更有大环境的原因。因此,如今更多还是教育的工业体系模式,各个学校培养的和专注的是同一类型产品的生产与输出,虽然早在许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教育更像是农业。
因为长期以来的评价观念与社会大环境的价值观,决定了在很大程度上,学科学习上的成功,考一所好大学几乎等同于人生一个阶段上的成功,家长这么认为,学校这么认为,社会也这么认为,那么长而久之,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与差异性(兴趣与天分)间无法相得益彰,平衡左右,只能被动地选择前者,而无奈地放弃后者。但缺乏兴趣内驱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学习者并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在风雨兼程的学习路上压抑着焦虑着,最后,衍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和教育悲剧。
尊重人的差异性的前提,是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是天生的差异,不是好与不好,高与低的差异,而是擅长这个或那个的差异,是喜欢这个或那个的差异等。只有内心真正地承认,才可能实现差异的尊重。只有尊重人的差异,才可能真正实现公平对待,又因材施教的境界。如此,学习者在被承认,被认可中,被鼓励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努力方向和成就感,既愉悦又充实,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样,设身处地的同情心,或称为同理心也好,其实是教育爱心最重要的内涵。相信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发生的原因与逻辑,相信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共性的问题与焦虑。但现状是,许多人,许多时候,我们眼里融不进沙子,我们过于武断下结论,我们过于急功近利,没有蹲下身来与孩子平等平和地交流,没有耐心地等待与慢慢地静待花开,甚至完全忘掉了当年的自己也曾有过叛逆,有过焦虑,有过迷茫等。
只有设身处地的同情心,才能构建学习者和教育者真正畅通无阻,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理解与体恤问题背后的衍生点与无奈之处,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地切实帮助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引领成长,在明亮而又康庄的人生路上坚定乐观地前行。
尊重人的差异性并因材施教,设身处地的同情心,个人认为,是评价一个学校,一个教育者真正为孩子成长负责的重要维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