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方小河
写在前面:因加班无法写作,旧文一篇以供赏阅。
如今随手翻翻新诗,都让人感叹,少有佳作。仅有的可读的也存在着批评的余地,算不得是上乘的作品。之所以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传统的继承,还是新领域的开拓,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个时候,一面人人高喊着汉诗亡了,另一面心有不甘的诗人仍在坚持,誓要找出一条路来,实现新诗的“突围”。然而,这是否表明诗已经处于围墙之中,毫无动弹的余地了?近现代的诗人们,于诗的耕耘上很是努力,对诗的见解也不像如今这么杂乱而肤浅,无论是自由体、格律诗,还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等等,诗人们都很努力地进行了创作和探索。在新诗短暂的发展初期里,这些努力已经善莫大焉了。问题在于在这些最初的基础上后人并未能进行有力地开拓,在诗本来的原地里都未能更深更好地耕耘、劳作,我们又将“突围”到哪里?况且特定年代的存在,早就使我们与所谓的“诗”断代又隔绝,以至于现在的我们都搞不清楚什么是诗了,甚至口水、牢骚、废话、秽语都可以戴上诗的皇冠。
我是不希望新诗灭亡的,然而也得看着它日渐地没落下去。对此,我并不觉得悲观,只是对那些整日里聒噪的声音感到厌烦。新诗的领域出现空白,并不见得不好。至少我们拥有丰富灿烂的古诗词,这已经足够。如果没有好的新诗,我宁愿新诗这片领域一直空白呢。然而也不能一直停滞不前,古诗已经不合时宜,只有新诗这条路有希望重现汉诗的辉煌,自然只有不断前进,才有希望达到那个顶峰。
正如功成不必在我,新诗的未来也不在我们这些“看客”手中,但我们也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为我们是一群读者。读者水准的提升,对新诗的促进和推动是显而易见的。我并不认为人人都可以作诗,但欣赏的水平却不受这个限制。没有读者为那些形形色色却毫无诗味的人叫好,抑或仅仅是凑热闹的时候,新诗的路自然就开了。如今是各路人马都在这片天地里,或默默耕耘、尽心尽力,或哗众取宠、搔首弄姿,让人难辨龙蛇。况且那聒噪、喧哗的一方又甚于过往,抢尽了话语权和风头,真正的诗也便就身陷囹圄,需要“突围”了。
因此新诗的“突围”绝对不是本末倒置,去寻求新的期许地,而是在并未真正开拓的土地上继续耕耘。而那些阻碍诗歌生长的杂草、田鼠们是我们首先应该铲除的。
作于 2012.4.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