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的效力坚持百天写作,第9天
论据的效力
昨天我们在文章的结尾用了“基于支撑这一论断的所有材料,我该不该接受这个结论?”这里边所提到了“基于支撑这一论断的所有材料”说的就是论据。我们可以看出,论据是用来证实结论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这就是我们会好奇为什么有人要做出这样的决策,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而论据或者说是理由则为满足人们这样的好奇心提供了答案。
找到给出的所有论据
一个完整的论证是由一个结论和一个或者多个支撑这一结论的论据组合构成的。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撑他的看法,尤其当这些看法存在争议没有定论时更是这样。举例来说:如果有人声称广州的商品房价格即将断崖式下跌。这是我们所说的结论。听到这个结论后,我们理所应当就会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说?”这就是我们向他在要论据。这个人的理由可能充分也可能不充分,但只有我们提出问题并找出他的理由之后才能够进行评判。所以这里我们说:只有当找到支撑这个结论的理由时,我们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在之前我们说到的要先找到论题和结论,那么,现在再加一条:找到论据。下面介绍两个找论据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对方的每个论证。我们可以先将其的结论找出来,然后通过问“为什么”来了解确定对方的推理结构,这时,你应该把每一个好像被对方拿来支撑其结论的观点都当做是论据,一一找出,然后再着手评价。
第二个方法,与找结论相似,就是通过提示词来确定。还记得我们昨天举得例子么?“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乙”,里边的“因为”这个词和与之意思相近的诸如“由于”“鉴于”“第一,第二,第三…”这些啊,就是论据的指示词,经常会提醒我们理由会紧随其后。
以上两个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找到论据和理由,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要特别强调一下:结论本身并不是论据。比如,有人说广州的房价会断崖式下跌,我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就是这样认为的”。那么这个理由其实就是他的结论的翻版而已,这样的论证就是把结论本身当作是论据,是没有说服力的。
论据的效力如何?
我们刚提到了,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是由论据和结论构成的。这里对方所给出的论据,可能是结论,也可能是理由,还有可能是假设。当然,在论证过程中,对方通常会希望我们把支撑结论的所有论据都当做是“事实”来接受。但是我想我们对于这些论据,第一反应应该是:“我为什么要相信?”而这就涉及到了——论据的效力。
一般来说,大家都习惯用①直觉;②个人经历;③典型案例④当事人证词;⑤专家意见;⑥个人观察;⑦研究报告;⑧类比等当作证据来支撑结论。对于上述的这些不同类型的证据,它们是否可靠值得信赖,我想在这样三种情况下,我们才可能接受这些“断言”成为“事实”。
一是这个证据是无可置疑的常识;
二是这个证据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
三是这个证据在同一场交流中被很多过硬的证据合理的证实,或者是由我们所知道的其他证据来证实。
这里我们重点关心的是第三种情况,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实际效力的也就是第三种情况的证据。就上述八种不同类型的论据,评估它们效力的方法虽不尽相同但总的思路还是先质疑再验证,具体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们重点对几种特殊的论据形式进行一个说明:
一是引用套引用的问题。在一些情况下,一个专家引用另外一个专家的话来证实某个观点,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例如:有份报纸(如《解放军报》)引用了另一份报纸(如《人民日报》)。这些引证给人一种支撑证据的幻象,但是却绕过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个原始专家的断言到底有多大可信度?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引用“不署名的来源”,或者提到“某人说…”,这个时候你就要加倍提防了。
二是调查和问卷可靠性的问题。关于调查得出的答案,你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就是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真实的态度。首先,要使调查的结论有意义,就需要针对这些调查的回答是实话实说的,但往往人们可能会提供自己认为应该提供的答案,而不是真实反映内心想法的答案。其次,有很多调查问题的措辞显得含糊不清,这样的问题就可能出现多重解读。最后,调查本身所带有的偏见会让他显得更可疑。
三是数据具有欺骗性的问题。“据统计数据证明”这一类证据,总显得非常具有科学性,非常精确,让人觉得无可辩驳,可是真实的情况往往是“统计数据帮忙撒谎”。比如,网上有材料称广州市人均月收入已至人民币12000元/月。这里的人均我们当然就理解为所有人收入的平均值,但这个平均值却有3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用所有人的月收入总和除以人数。这个得出的是平均数;②将所有人的收入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即中位数;③将所有数值排列好,计算每个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叫做众数。这些都是平均值,可三种方法得出的数值就大不相同了。
四是以偏盖全的问题。这里说的其实是过度概括的问题。这种情况往往是通过概括一般性情况的论据,来试图概括所有情况时容易出现。但是客观的讲,我们永远不可能对想概括的所有事件和人群无一例外地进行研究,我们必须要通过选择一些样本来做研究,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关注抽样的方法了。①要关注样本的覆盖率是否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②要关注针对得出的结论,样本是否包含了足够的多样性;③要关注样本的随机性,不能出现片面随机取样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