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边陲稻香荟萃集四阿哥写作社群
读而思 | 只能读到的博物馆——《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

读而思 | 只能读到的博物馆——《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

作者: 水土七口刀 | 来源:发表于2020-08-14 16:03 被阅读0次

    _文{}_\equiv{}_{\nabla \Delta \nabla \Delta \nabla \Delta} {}^{皮}{}_{实}{}^{乐}{}_{观} ^思_考 ^有{}_{人^{生}}{}^{才_{有}}{}_{精^{彩}}
    ^{\star\star}{}^\equiv{}^{水土七口刀} {}_{生}{}^{活}{}_{阅}{}^{读} ^运_动 _有{}^{兴_{趣}}{}_{才^{有}}{}^{人_{生}}


    读到这本书是缘分所至,前一段时间闲下来的时候搜罗书籍,恰好有书友群推荐亚马逊优惠,零元购。这种情况也没什么多的可选性,在翻看了一遍之后根据名字薅了几本羊毛,其中一本便是孔先生的这本——《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


    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

    这本书算是一部回忆录,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记述孔先生和北京的缘分。孔老先生出身北大土木系,大半生都在和北京城市建设打交道。这部作品涵盖了他多年来参与其间或耳闻目睹的北京城建工作,整篇文字朴实无华,但是关于北京城的记载又极尽详致,着实是一部可以读到的近代北京城博物馆。


    附图

    在记录这些城市建设的同时,老先生还记录了一些近代不同时刻的社会生活,时至今日,北京城、北京的生活都依然在继续变化着,但是有些东西不记录下来就会被渐渐遗忘的。

    这本书我只读了一半,孔老先生以专业而又进人的角度记录着北京城的变迁,初读十分有趣,企图通过老先生的记载可以在脑海中刻画出几幅曾经北京的场景。

    但是我高估了自己对北京的了解与对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知识的认知,开始确实对北京城的一些古建筑多了些了解。读到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大脑已经完全不够用了,那一个个古建筑的构件还有这个多长那个多宽,很快就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来在脑中想象那个场景了。


    附图

    于是乎再读到全书一半多一点的时候就停下来,不曾再读下去了。但是心里还是很佩服孔老先生对于北京城的这份情谊,而且认为这座博物馆在现在、将来都是一份极其有意义和价值的。

    在书的一开始,孔老先生介绍了自己的家乡,万万没想到随便挑出来的一本书可以和自己有这么多的缘分。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身边的名人,也是第一次见到家乡周围作家的作品,难免因为家乡的距离而对这部作品有了特别的好感,这应该是人人都会有的。

    虽然有这种特别的好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我本身对历史和传统技艺是极其喜爱和敬佩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在维护门楼时对柱子处理的介绍,在介绍简化版的五层维护的方法时我就不由得感叹一根简简单单的庭柱居然需要如此多的工序。

    当孔老先生在询问传统的柱子制造工序时我已经惊呆了,万万没想到平时自己所看到的一根根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柱子居然可以做到如此精细,真的不敢想以这么细致的工艺制作出来的东西会有多么壮观。


    附图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品阅一下,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关于柱子的这部分应该在“城楼修缮工程”那一部分,修缮组讨论对柱子采取简单些的维护工序,由此孔老先生了解到了传统工序,两种工序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除了对于北京城,古建筑的记录,孔老先生还记录了一些特殊事情的生活现实,比如在日本侵华时期的一些事情,当时孔老先生尚且年幼,到如今以当时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当时的场景,角度独特,而且又贴近现实,这是我最喜欢读的部分了,因为少有土木方面的术语和数据。

    孔老先生这本书很遗憾没有读完,但是我十分庆幸自己发现了老先生的这部作品,老先生关于北京城的建筑桥梁著有多部作品,但是单从名字来看,这一部或许是最贴近生活的,这让我可以读了半本才停下来,不然我可能都没有耐心读上几页。

    另外孔老先生对于北京城的这种感情,由孔老先生在文中的字字句句都可以看出,我也很难想象孔老先生在如此高龄还能对这些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细节记得如此清晰是如何做到的。他是多么的热爱自己的事业与这片北京城,这引起了我对于自己深深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而思 | 只能读到的博物馆——《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pg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