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末,我都会到离家不远处的公园晨跑,锻炼后,按例我会到旁边的麦当劳拿杯咖啡坐着小憩。正当我埋头看手机时,一个稚嫩的小手突然伸到我的面前,不经意间吓了我一跳,小手中晃动着一个可爱的小冰激凌。我转头一看,那是一个双眸明亮,机灵可爱,年龄大概4,5岁左右的一个小男孩。"Here you are",他说。我一愣,一时没反应他在说什么,他看我没反应过来,又把那句话重复了一遍,这回我明白了,原来他想把手中的小冰激凌送给我。我有点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小朋友,但他说的却是一句非常地道的英文。
"Come here Jack, Don't run away, please focus on my speaking",不远处一位一位老师模样的女士正在召唤我身边的小男孩,在她身边还围着一群小朋友。我接过孩子手中的冰激凌,然后小男孩便快速跑向叫喊他的那位女士,接着那位女士用地道流利的英语向孩子们讲授着各种注意事项。我仔细聆听,才明白了这是老师在带着孩子们来麦当劳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我发现英语对孩子们而言,似乎已是母语,他们能还无障碍的明白老师在跟他们说些什么。
IMG_2219.JPG后来我了解,这些孩子和老师来自于附近一个收费昂贵的私立幼儿园。当代中国的财富精英,他们的消费模式开始从外在的炫耀性消费,例如购买奢侈的包包,衣服以及豪车,转变为精神提升性消费,这种转变是有钱人的“消费升级”,他们除了注重自己的精神内涵外,也格外注重自己孩子的教育培养,很多高收入阶层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入浸泡式全英文幼儿园,这种幼儿园跟传统幼儿园大不相同,他们注重孩子的人格塑造,强调博雅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精神气质和眼界胸怀,这类幼儿园收费高昂,一年学费大概在五六十万,一年的教学中,只有一百多天是在教室里学习文化课,其余时间要不就参与社会实践,要不就带着孩子到世界各地游历,以行万里路的方式增强孩子们的见识和格局。
有个成语叫“君子不器”。所谓的“器”指的是工具化,匠化。应试教育的本质是匠人工具化的过程,他按照规定标准,以考试分数为尺度,将不同的人统一进行规格化打造。这就是为何人与人不同,但读了十几年书后,个人的品味,价值观等精神层面所展现的却是大同小异。当代财富精英深刻的意识到应试教育的缺陷,所以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作为流水线上的原材料,任由应试教育的机器随意揉捏。我们普通人接受的教育,根本目标是让我们掌握一项实用技能,具备可利用价值,以便在社会上谋份工作,听老板指令,像机器一样生产价值,所以应试教育本质上是打工仔教育,这对掌握社会优质资源,垄断话语权和决策权的财富精英而言,完全不可接受,因为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要做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打工仔。
传统教育把人打造成电脑,严格根据指定的程序运行,并且绝不敢跨雷池半步。这种教育的好处是让受教者具备高效率,在有明确指导步骤下,我们就能做的好。略势在于,一旦身处开放式,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明确对错的环境下,我们很容易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中。孔夫子说:“唯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应试教育出来的人所具备的工具化人格,就很符合孔子对于’小人‘的看法。而那位孩子接受博雅教育,注重培养内在的精神气质与胸怀,同时从小浸泡在全英文环境,练就的语言技能可让他们在将来容易的接受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化精髓,同时行万里路,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能增强他们的见识和视野,因此他们接受的是”大人教育“,他们要掌握的是”大行之道“,他们的任务是要成为翩翩君子。
屏幕快照 2018-02-05 下午12.00.04.png最近丹麦拍了一部有关中国教育的纪录片。他们把丹麦一所正常中学跟中国黑龙江一所同一水平的中学的孩子组织起来竞赛。分别从阅读,数学,英语,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衡量两国学生水平。比赛流程由丹麦教育专家设计,由丹麦和中国老师共同打分。你猜结果如何?
竞赛结果是,除了英语外,中国孩子在阅读,数学,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居然都是大比分打败丹麦孩子。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包括丹麦人在内。应为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试教育虽然在知识灌输方面很高效,但是副作用就是扼杀创造力和团队能力,而素质教育恰恰相反,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但从两个孩子的竞赛结果看,实行素质教育的丹麦孩子完败于实行应试教育的中国孩子,这是为何呢?
中国的应试教育在施行过程中,以工业化流程为基础。首先中国教育有一套明确完整的,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大纲,教师的最重要任务是保证学生掌握该教学大纲的内容。对应到工业生产上,每种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都得遵守严格的规定步骤和流程。其二,为检验老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严格的,分时段的日常考核体系,例如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对应到工业生产上,产品是否合规,都会有一系列指标进行量化权衡。其三,为配合教学任务,学校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也就是尽可能掌控学生的私人时间安排。对比到工业生产,原材料必须在流水线上严格经过指定步骤的多道工序加工,产品的生产绝对不能脱离流水线和流程规范。第四,应试教育中,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是不要出错,就如工业生产必须严格控制产品的次品率。
应试教育.jpg由此可见,应试教育最适合培养的就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财富精英们对此完全不能接受,他们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后代变成产业工人。工人的工作任务是明确的,不允许出错;工人的工作成绩有严格时段考核体系来评判;为了确保工人最有效率的投入工作,类似于富士康这样的工厂就用准军事化手段来管理工人。对应于工业流程化的应试教育,还有一种教育叫”博雅教育“,这是古代哲学家和贵族们推崇的教育形式,比如古希腊著名的”自由七艺“,以及孔夫子推广的”棋琴书画骑射“,这种教育追求纯粹的知识,讲究培养学生的视野,胸怀,格局以及审美情趣,这些恰恰让当代精英孜孜以求。博雅教育的特点是不给你强加任何任务,你纯粹出于对知识的兴趣和向往,读经典著作,思考人生宇宙等终极问题,在思考中,体验中你哪天突然开悟了,你也就成了大哲学家,大思想家,成为了引领人类迈向未知未来的领头羊。
工业化教育起源于普鲁士。我们采用的应试教育体系也就是K12教育体系,原本是普鲁士发明,目的是培养严格遵守命令的士兵,德国人一大特征就是非常严谨,这种特性跟他们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工业化教育特点是强调分工,强调纪律,强调稳定,把学生严格按照学期和年纪区分,然后组织起来同一学习,于是‘服从命令’是学生的一大性格特征。
工业化教育体系为德国培养大量产业工人,成为德国经济鹏飞的起点。随后苏联人学习了这种经验,并把它改造得更加严格,后来中国从苏联把这套体系照搬过来,就形成了现在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让我们从一个体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把大量低素质,不符合工业化生产需求的人口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这为我国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形态转变为发达进步的工业形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应试教育“能存留到今天,高考依然是中国教育的最后一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平。因为流水线工人最需要的标准就是公平,每个人经过训练都能掌握。然而财富精英追求的恰恰是”不公平“,”不公平“最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要让天平失衡,并且确保自己和后代站在天平跃起的那端。他们充分意识到工业化教育的严重弊端,所以他们毫无理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承受工业化教育带来的痛苦。
摩登时代.jpeg工业化对人的剧烈压抑与制约,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有极为鲜明的展现。卓别林演的是一个在流水线上负责拧螺丝的工人,日夜不停劳作,从事同一个动作,结果导致无法忘却的肌肉记忆,以致于下了流水线后,他看到别人衣服上的扣子,他也忍不住要过去拧一把。这就是工业化的缺点,你变成了一台机器,只能按照固定指令从事同一动作,一旦离开那个为你安排好的位置,你便无所适从。
应试教育出来的书生,容易五谷不分,而且手无缚鸡之力。老师和家长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叫”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种所谓“学习”,其实跟卓别林演的产业工人拧螺丝没有本质区别,学生的脑子其实并不在思考,他们只是根据体制交给他的指令重复的进行同一个动作,当你走进一个教室,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淹没在小山堆般的练习册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一副沉重的眼镜,眼镜的后面是一双迷茫,毫无活力,困顿且疲惫的双眼。他们被束缚在题海流水线上,没有精神自由,没有洗衣做饭的生存能力,没有赚钱的经济意识,更缺乏跟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他们无力,也无心去探索这个充满传奇的世界,因为这一切都与”学习“无关。
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后,如果角色是被安排好的,目标和手段都是确定的,他们就能胜任,但是一旦目标不确定,手段要多元,他们就会难免迷茫,而后者恰恰是精英博雅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于是”应试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听号令,”博雅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发命令。在冥冥之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就其位,上一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退休后,他们的后代各自走上老一辈的位置,于是统治我们爷爷的那帮人,他们的孙子如今继续统治着我们,而且双方都不由自主的认为,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欢迎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
文章公众号.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