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心”+补“苦”=补“课” 前言

作者: 田园泥土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03-04 15:51 被阅读337次

                       补“心”+补“苦”=补“课”

                                                   前言

     今天的《新京报》报道一个振奋人心的、盼望已久的新闻,标题是《教育部史上最严治理校外培训,华杯学而思杯被叫停》:“近日,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整治校外培训。其中规定,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等行为;全面普查登记每一名学生报班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情况……”(《教育部史上最严治理校外培训,华杯学而思杯被叫停》2018年03月04日《新京报》)

    不少媒体报道,此次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力度堪称“史上最严”,其实,早在2017年6月,成都就发布培训机构“最严七条”,严禁举办奥数、华赛!

    曾几何时,我们教育部的“减负令”,被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培训班”给KO了?

    叩问,今天,教育部史上最严治理校外培训,是否能医治中国式“补课”?

               写在前面的题外话

    说到补课,当看到华罗庚杯遭教育部喊停,我想说一句题外话。

    华罗庚是数学大师,补过课吗?上过奥数班吗?上过培训班吗?

    没有,完全是自学的。

    试问——

    过去奥数冠军,有几个从事数学?

    基本上没有!

    不相信,我们可以百度一下,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下面是我百度“奥数冠军,有几个从事数学”的结果——

    多年奥数冠军,为什么现今中国没有一个数学家?

    中国教育培养出奥数冠军,却培养不出数学家?

    正如丘成桐国际知名数学家说的那样: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

    事实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真正的大师都是自学的,没有一个是从培训班走出来。

    同时,黄全愈,旅美教育学专家、中美教育研究专家,他下面的一番话,通过儿子补课的失败教育,是给我们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补课反思,也是一个提醒。

    黄全愈曾经说过,他的儿子矿矿身边那些曾经快马加鞭、大跃进式学数学、从而在美国孩子面前大出风头的中国孩子,最终多对数学有敬而远之、甚至望“数”生畏的感觉。 矿矿在高中时完成了大学的微积分,在美国“高考”SATⅡ的数学考试中几乎得满分。 但后来,他谈“数”色变,与数学绝缘。 矿矿上大学后,会尽一切可能避免选修那个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号称“珍视数学”。 那位料事如神的老师真是让我们倒吸了一口冷气。(儿子一直是“早学多学”的数学优等生,为什么上大学后却再也不想碰数学?作者:黄全愈、萧于)

    为什么矿矿“在数学上一直早学多学,但上大学后却再也不想碰数学”?

    其实,这些都是补课导致的,让孩子“学得多、学得早”惹的祸!

    其实,现在孩子厌学、逃学、弃学,基本上是补课惹的祸。

    可是,如今我们的校外培训班越来越热火朝天,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什么“奥数班、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等应运而生,很多父母选择把孩子送去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去参加“占坑班”以得到好中学的录取机会,校外培训机构竞赛成绩成为升学“敲门砖”,不可思议的是,部分学校老师却引导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有的干脆自己一边在学校漫不经心给学生上课、一边在家里热火朝天的给学生补课……

    据媒体报道,江西于都县高中生举报学校违规补课的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县教育局对于学校违规补课收费情况在全县做了通报批评。

    然而事件之后,这位敢于同不正之风抗争的学生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现在的学生补课,不仅在社会补课,而且在学校还在补课。

     学生,在社会上“补课”,直“补”得孩子——逃学厌世、离家出走……

    学生,在学校上“补课”,直“补”得孩子——丢书、撕书、烧书……

    可是,我们可怜的孩子们,还要硬着头皮去“补”,于是,孩子们“补”呀“补”、越“补”越苦、越“补”越累、越“补”越差、越“差”越“补”,直“补”得孩子们——命伤黄泉……

    如此,我们的父母对于孩子们的“补课”,还不善罢甘休——

    于是乎,直“补”得,补习学校,忽悠家长,弄虚作假,可怜的家长还高高兴兴、心甘情愿的把钱交;直“补”得,补习学校,快快乐乐的成为上市公司——发横财。

    曾几何时,学而思用一个小小的“脑残”饥饿营销,逼疯了我们的父母家长、逼哭了我们的孩子、压榨了我们的教师、绑架了我们的私立公立名校的,学而思成功的把全民拉入“补课”教育的“陷阱”。

    曾几何时,“新东方对于新教师的培训,竟还教授如何说服家长的话术!妙手”包装为“名师”,提问专挑孩子不会的,让家长着急。要让家长感觉自己孩子不行。 这就真是直戳家长心窝子! 家长,一看,有这样的“教学经验丰富”名师,我的孩子一定在这里学习,一定会……,我要交钱!!!

    如此,我们的父母发出——“课外班花掉全家一半收入”呐喊! 众所周知,在每年全国两会上,我们的代表千“方”百“计”话教育,教育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其中教育“减负”更是话题的重点,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越“减”负,负担却越“减”越重?

    基于此,2013年8月2日至6日,我们的《人民日报》在要闻版显著位置连续刊发“如何走出减负困局”系列报道,刊文大声疾呼:为什么总也搬不动孩子身上的那座大山?

     为何教育部的“减负令”,被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培训班”给KO了?

     曾几何时,在唐朝天宝年间,李白老师说过“蜀道难、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的教育,在给我们的学生“减负”的时候,出现了“减负”难、“减负”难、“减负”之难,难于上青天,“减负”为何比“上蜀道还要难”?

    为何我们的教育,给学生“减负”,“越减越重”?

    一、学生“减负”,为何“越减越重”?

     据统计——

    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教育部门为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而颁布大约50次“金牌令”。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把“减负”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6月教育部向社会征集学生“减负”良策,这一征集令立即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可是,时至今日,“减负”,我们的学生并不轻松,负担却越“减”越重?

    事实上,这些“努力”不但无济于事,而且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还在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减负,其实,早在40多年前的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国家就明确提出了给学生减。

    由此可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沉重一直为举世瞩目。

    学生每天在文山题海中云游,学生玩得太少,运动不够,睡眠严重不足,戴眼镜的越来越多,体质越来越差,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

    1988年5月,国家教委发布规定“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可为什么到现在,中小学生“减负”已经喊几十年,可孩子们的负担却越“减”越重?

    就这样,“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类的口号一直喊了几十年,各地出台的“减负令”更是多达上百项,可是,“减负”却成了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天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以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小学生的负担却越减越重。

    善良的人们不禁要问了:这是为什么啊!

     在2013年暑假即将结束之际,全国的小学生喜闻这样一个消息:教育部规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当然这仅仅是教育部在其官网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中的一项。

     事实上,教育部每年都总是习惯性地颁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本科大楼)

    可是结果呢?

     教育部的“减负令”,被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培训班”给KO了!

     二、教育部“减负令”,为何会被社会上的“培训班”给KO?

    自从“教育产业化”后,我们的学校就像工厂一样,整个学校的教育开始被什么“及格率、合格率、优秀率、达标率、上线率”等各项考核所左右。

    并且,喜欢用一把尺子(分数)来检验产品(学生)的质量。 这一检验不要紧,有5000多万产品(“差生”)不合格,怎么办? 学校怕什么?!

     很好办,我们还有“一补、二转、三退”等多条教育生产线!

    这样一来,你说哪个家长不害怕?不担心?不纠结? 不仅“差生”的家长,连优秀生的家长也担心,因为人人都在“差转优”,害怕、担心的是“差生轮流做,明天我来当”,一不留神自家的孩子被列举入“一转二退这两条生产线”上的“差生”歧视名单中。

     这不?

    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被列举入“一转二退这两条生产线”,于是,孩子将进入“补”习班的这条生产线。

     今天,人们形容教育是“孩子苦,教师累,校长忙”;形容老师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形容孩子是一到五忙上学,六到七忙培优,每周七天无闲时”;这是教育的负担如泰山般深深的压在我们的“孩子、教师、校长”身上的缘故。

    于是——

    我们的孩子“苦学”!

    我们的老师“苦教”!!

    我们的培训“苦补”!!!

    我们的家长“苦供”!!!!

     可是,如此教育——

     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厌学、逃学、弃学”情况!

    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失迷、失望、失联、失踪、失足”现象!!

     我们的孩子出现了……

    为什么总也搬不动孩子身上“补课”这座大山?

    三、“减负令”,为什么总也搬不动孩子身上的那座大山?

     公元2013年8月2日至6日,我们的《人民日报》在要闻版显著位置连续刊发“如何走出减负困局”系列报道,刊文大声疾呼:为什么总也搬不动孩子身上的那座大山?

    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负担变成求知的快乐?

     为什么不能还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我们的《人民日报》只是试图以一连串的“减负之问”,引发人们对“减负困境”的关注与思索,而没有把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说出来。

    客观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普遍现象,深刻剖析了负担难以减轻的复杂原因,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如何走出减负困局、切实减轻学生压力的对策建议,表达了社会关切和群众诉求,因而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难道《人民日报》真的不知道个中原因吗?还是有其中无法言说的苦衷?

    如果仅仅停留在“关注与思索”的层面,而不把这层遮羞布扯下来,学生负担过重就只能永远成为中华民族之痛。 “减负令”,不但,没有搬动孩子身上的那座大山,而且,孩子身上的那座大山“越减越高”、“越减越重”!!

    “减负令”,不但,没有减轻孩子身上的负担,而且,“唤醒”了社会上大大小小培训市场!

    教育史上最严“减负令”,为何“唤醒”了培训市场?

    四、教育史上最严“减负令”,为何“唤醒”了培训市场?

     一位老师在我的博客留言谈到“说句实话,我们也不想少留点家庭作业,这样老师的负担也轻点,可是、可是,实在没办法啊!学校、社会用分数来衡量老师的好与坏,分数不太理想的还要被迫与‘主课’拜拜,我们怎么办?来不及思考,来不及等待,只能一个劲儿的往前赶啊赶啊!有时候,看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心里很难过:多可怜的孩子啊!可是,谁来救救我们!!”

     我曾在中学教书多年,深知一线老师的种种压力和痛苦,痛苦得使自己的“教育的方向”越来越偏离“教育的轨道”;痛苦得使自己的找不到“教育的方向盘”;痛苦得使自己明知这条道路有问题却还走;痛苦得使自己的只能随大流不断将教育之“车”往前冲;痛苦得使自己的工作比以前更尽心、更尽责、更努力、更刻苦,但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的却越来不越认同、越来不认可……

    为什么?

     我们的教育考试中燃烧着学生的青春与生命,从小学到高三,读书12年,我们的学生到底考了多少次?

     据2013年1月17日的“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报道“周考、月考、期末考、高考……从小学到高三,考试超过1000多次。”

    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神不知鬼不觉中成为“差生”。

    这是为什么?

     这10多年来,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的教育,为此却人为地制造出数千年来没有的数以百年人间悲剧—— 是我们的教育中的考试中的排名次,让我们的学生、孩子在一次次的失败失去自我!

     可怜的老师他与她能改变这些吗?

    于是乎,出现了——

     “中国式作业”这个世界级名词。

    于是乎,出现了——

     中国式作业:学生偷上闹钟凌晨3点起床加班加点。

     中国式作业:学生做不完命丧黄泉。

    中国式作业:老师为什么老是扇学生耳光。

     中国式作业:老师抱学生课桌上脱裤子。

     中国式作业:………………………………

    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老师吗?

     事实上,我们的老师不想减负吗?

    我们的老师也愿意减负,但是面对考试,面对分数,面对排名,面对升学率,“难减”能减下来吗?

    根本减就不下来!

    事实上,我们现在减负的口号,只是喊喊而已,如果考试升学制度不改革,减负只会越减越负;我们新学期的减负通知,只是“干打雷、不下雨”,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这样的减负自然就变成增负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校减少学生作业,家长依然会给孩子多布置作业。

    因为他们坚信,现行的考试模式,只能依靠“时间+培训+金钱+汗水”,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于是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恶补”的现象!

     教育史上最严“减负令”,为何“唤醒”了培训市场?

     “最严”中小学减负令到底解救了谁?

     答曰:救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

    据2013年3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最严”中小学减负令到底解救了谁?

    文章说:“最严减负令转移负担到校外,辅导班火爆教辅卖断货。”(2013年3月25日“最严”中小学减负令到底解救了谁?中国青年报)

    所以,教育史上最严“减负令”,就这样“唤醒”了社会“补课”培训市场!

     叩问,是谁给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真金白银?

    五、是谁给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真金白银?

    前不久,江西于都县高中生举报学校违规补课的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县教育局对于学校违规补课收费情况在全县做了通报批评。

    然而事件之后,这位敢于同不正之风抗争的学生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现在的学生补课,不仅在社会补课,而且在学校还在补课。

    学生,在社会上“补课”,直“补”得孩子——逃学厌世、离家出走……

     学生,在学校上“补课”,直“补”得孩子——丢书、撕书、烧书……

    可是,我们可怜的孩子们,还要硬着头皮去“补”,于是,孩子们“补”呀“补”、越“补”越苦、越“补”越累、越“补”越差、越“差”越“补”,直“补”得孩子们——命伤黄泉……

    如此,我们的父母对于孩子们的“补课”,还不善罢甘休——

    于是乎,直“补”得,补习学校,忽悠家长,弄虚作假,可怜的家长还高高兴兴、心甘情愿的把钱交;直“补”得,补习学校,快快乐乐的成为上市公司——发横财。

     “补课班”、“培训班”是国人的“最爱”,其能量之大,气势之宏,完全可以开设一门学科——“补课(复读)经济学”;还成为中国的新兴的第4产业——“补课(特长)培训业”;其“成本(费用)”之高、其“链条(行业)”之长;此乃为世界独树一帜的“经济学”、独一无二的“第4产业”;倘若不信网上点击一下,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既然如此,那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补课”,为什么会掀起如此大的“经济、产业”呢?

    到底是谁给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真金白银?

     是我们的家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它就象马拉松体育赛场上发令枪声,震惊了我们家长的脑神经,于是我们家长在这个口号的忽悠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孩子一岀生就被各种各样如“英语、奧数、美术、书法、国学、钢琴、古筝、舞蹈、象棋、围棋、珠心算、跆拳道、快速阅读、超级记忆”等“特长班”、“兴趣班”所包围,来往穿梭。

    今天,现在如果说“补课”根源在家长,家长们肯定不会乐意,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难道说“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就错了吗?

    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吗?

     美国的家长也是这样的;在一个就是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升学的压力大的不得了。

    所以,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好……”的观念,如果孩子们能上好的学校,遇到好的老师,即使作业多一点也是老师认真负责教学的表现,如果孩子们每天在放学后没有了作业,习惯于传统思模式的家长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老师不布置作业是好老师吗?

    学生不做作业还能叫学生吗?

    只有布置大量做作业的考试才是好老师,只有写大量做作业孩子才考上好大学;这是一部分家长的心愿!

     学生前方是假期作业减负,后方就迈进了补习班!

     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为什么遍地开花?

     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为什么生意火爆?

     是谁给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真金白银?

     是家长?!

    结果,如何,我们先看一个“家长花8万让儿子上辅导班成绩反退步”的新闻报道。

    六、为何孩子3个月花费8万上辅导班成绩反退步?

     家长花8万让儿子上辅导班成绩反退步,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

     下面我们看一看新闻报道: 据2016年7月3日的《齐鲁晚报》报道:“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不少考生陆续知道了自己的分数,但市民张女士一家现在还感到难以置信:今年2月,张女士的儿子小睿报名参加了济南天材教育的一对一培训班,辅导费每天1200元,三个月共花费8万多元,可谁想高考过后小睿一查成绩,只考了317分。”(家长花8万让儿子上辅导班成绩反退步 退款被拒 《齐鲁晚报》2016年7月4日 )

     “短三个月一对一全托培训结束后,马上就迎来了高考,小睿满怀信心地参加高考后,每天坐在电脑桌前等待查询成绩,6月24日下午,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小睿也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却被吓了一跳。”

    “‘怎么会这样呢?理科只考了317分,越考越少呢。’小睿满怀质疑地看着分数栏,然后又重新查询一遍,依然是这些分数,‘我刚开始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但我只能先安慰他。’张女士告诉记者,在2月份未参加一对一全托班前,小睿参加过摸底考试,当时还考了320多分,怎么参加天材教育的一对一全托班后,成绩不升反而下降了呢?” “而据张女士称,小睿在上该辅导班前还能考320分,怎么花数万辅导后,学习成绩反而退步了呢?”(家长花8万让儿子上辅导班成绩反退步 退款被拒 2016年7月3日《齐鲁晚报》)

    据2012年7月19日的《黑龙江晨报》报道:“哈尔滨一家长,在高考前夕,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给孩子补课100天,花去了8万元,而孩子的高考成绩仅有340分。”(家长高考前给孩子恶补100天 补课花8万考了340分 2012年7月19日《黑龙江晨报》)

     我们看“三个月一对一全托培训”以后,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而且反退步?

     这样的补课,是补课补住孩子的“身”,补课不住孩子的“心”! “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孩子今天补课说明!!

     今天的中国式“补课”,让16岁男孩,卖光自己的教材远走他乡。

     今天的中国式“补课”,让孩子假期上N个补课班,结果孩子还是考不上大学!

     今天的中国式“补课”,真是怪哉:为何“优生、差生”都“补课”?

     怪哉:满城尽是补课生,为何还有5000万“差生”?

    七、怪哉:满城尽是补课生,为何还有5000万“差生”?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分数教育下的“共性”,不论学生的素质、不管学生的体质,只要“分数”高就是胜利,就是“优生”、就是“王爷”,否则就是“差生”、就是“草寇”。

    至于,你上了大学干什么工作,对国家贡献,一概不管,我们要的就是升学率。实际上,大学毕业又能如何?到头来毕业了就也同时失业了,不仅专科、本科学历的找不到工作,就是硕士毕业也工作难寻。

    究其原因,社会不相信学历,只相信能力!

    今天,我们的学校,自从教育产业化后,就像工厂一样,整个学校的教育开始被“及格率、合格率、达标率、优秀率、上线率”等各项考核所左右;并且,喜欢用一把尺子(分数)来检验产品(学生)的质量。 这一检验不要紧,有5000多万产品(“差生”)不合格。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业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目前,中国教育完完全全是应试教育,不但考试,而且还要有排名,有排名,就必然会有“差生”的出现。

    为什么?

     就算你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名,那么全校?全市?全省?你能还是第一名?

     即便你是,你能永远保持第一名的优势吗?

    现在把话说回来,就你所在的那所学校而言,就你那个班级来说,还是会有“差生”,因为你的数理化好,但是不一定语数外好,这样在分数方面必然有偏“差”,那怕是1分之“差”,只要有排名,或许你就是1分之“差”进入后10名的,你就是一个“差生”,你生气也没有办法,算你倒霉。

    下次考试,你通过努力也不一定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因为你努力,别人也努力,即便是你进入优等生的行列,你的同学他或她将成为你的牺牲品,当上了“差生”,于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差转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部门开始提岀“差转优”教育的口号,“差转优”教育,能把“差生”转化成为“优生”吗?

    “差转优”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为何“差转优”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回答“差转优”,能把“差生”转化成为“优生”这个问题。

     所谓“差转优”教育,就是“差生”通过“全方位、大规模”的“补课”教育,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优生”。

     也就是说,原来的“差生”经过努力补课,成功的转化成了“优生”;我们想一想,一个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没有坚持学习的习惯,更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可言,这是“一差”到底的学生,通过“补课”能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吗? 不能!

    所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实现“差转优”,简直是天方夜谭!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即便是能够实现“差转优”,可是,我们又想过没有这个问题 存在?

    就是,原来的“优生”松了口气,一不留神被后来的通过努力学习的“差生”撵上成为“优生”,可是原来的“优生”因为松了口气被化成“差生”这个问题 存在。

    如果说原来的“优生”也在憋了口气,一直努力学习,“差生”能撵上“优生”吗? 可以说,“差生”24个小时不睡觉,也撵不上“优生”!!!

    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我们谈何“差转优”教育?

     由此可见,就这样“差”和“优”在不停地转来转去,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今天可以套用“皇帝轮流做,明天我来当”,对于“差转优”教育这个问题,“差生轮流做,明天我来当”;“优生轮流做,明天我来当”。

     所谓的“某某轮流做,明天我来当;差生考试有,排名众人忧!”

    就是这个道理,此理大有“野火烧不尽,差生走又生”之势能!

    以至出现“王侯‘优生’,以何当乎?”

     可见“差生”和“优生”转化,都是相对而言的。

    也就是说,只要有考试,按分排名次,“差生”就会存在,如果你想在应试教育的天地里,在以分数排名次的竞争下喊什么“差转优”的口号,唱什么如何转化“差生”、怎样消除“差生”的歌曲,那只是对牛弹琴,那只是白日做梦,那是野地里烤火一边热。

    所以应试中的按分排名造就的“差生”是一个永不消失的互联网电波!

     对于“差生”而讲,你如何真正的改变?

     如何真正的转化?

    如何真正的消化?

     除像非芬兰哪样的国家,学生17岁以前不考试!以后学生考试也无须排队、排名;这样人人都是“优生”,或者人人都是“差异生”,毕竟芬兰是一个只有546.4万人口小国家,人口不到台湾的四分之一,根本没有可比性。

     可是在应试的今天,我们的排名次永远不会取消,它的实用化、功利化等特点,迫使每一个参与者——学校、乡镇、县市和省城等都会按等级划分自己的地盘,以展示自己的教育特权。

     其实,排名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教育者不知道为什么排名?

    事实上,排名,是一种激励,知道自己的水平,找到不足,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可是我们的排名,却成为“及格率、合格率、达标率、优秀率、上线率”代名词,成为学校招生的摇钱树,成为老师奖金的唯一条件,领导晋升的唯一砝码!!

    我们如此排名,大错特错了啦!!

     所以,以分数排名次是一个大环境、一个社会现象。

     所谓的“差转优”教育,只是一个美丽、漂亮的口号而已。

     所以,“差转优”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补课”,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可是,我们的家长,却不知道“补课”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中国式的补课,让孩子不堪重负!!

    我接着过这样的孩子—— 他愿意死,也不想上学了,问为什么?孩子说是老师规定学生必须补他教的课,暑假补,寒假补,礼拜六、礼拜天都要补,这样的补,让我睡觉失眠、上课打盹,活着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死了,让我妈不在打工给老师交补课费了。

    中国式的补课,让孩子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八、为什么“补课”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2015年2月12日上午,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她15岁的孩子,因为补课给孩子报了3个补习班,上了3天就离已经离家出走了,孩子出走的时候没有给我留下片言只语,我现在非常焦急,怎么办?

    武老师,我在中国教育人博客,看过您写的《补“心”+补“苦”=补“课”》,您对补课之弊分析得透彻,而且为家长教育孩子指出了正确之路,那就是“补苦”和“补心”,看了您的文章,今年寒假我不想让孩子补课了,怎耐,我们的亲戚邻居的孩子都在补课,况且,孩子今年该考高中的,想让他有个好成绩,上个好高中,谁知道他会离家出走。武老师能够告诉我怎么样才能把孩子找回了吗?”

    我听完她的问话以后,我说,你家孩子还不错的,你给孩子报了3个补习班,孩子上了3天才离已经离家出走,你知道吗,有的孩子由于《担心假期补课不断 两女生离家出走露宿街头了》,这是2013年9月27日《青岛早报》报道的新闻,不是假的,“据其中一名女孩的家长讲,两个孩子离家出走3天,家长和学校老师都急得不得了,家里老人都急得病倒了。黄岛公安分局也已经将孩子的协查信息发布到全市公安部门,多亏杭州路派出所民警及时把孩子找到。” 为什么孩子假期还没有补课,这两女生就离家出走?

     我们接着看媒体的报道—— “经过民警耐心询问,两名孩子讲述了离家出走的经历,她们都来自黄岛,大一点孩子姓张,14岁,小一点孩子姓刘,13岁,两人都是初二学生。

    据孩子们讲述,她们刚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并不好,全班50多人,两人都是排在40多名,这让家长们非常担心,就给她们分别报了课外辅导班。一学期下来后,两人的成绩有了明显起色,最近一次考试,两人成绩排到了全班前10名。这本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但家长还不满意,非要让孩子的成绩提高到全班前6名。为此中秋放假时,两名孩子一直在家长督促下学习,根本没有机会出去玩。两人觉得有些扛不住了,担心十一假期也要这么度过,商量着离家出走,提前给自己放假。”(《担心假期补课不断 两女生离家出走露宿街头了》2013年9月27日《青岛早报》)

     看到没有,孩子没有补课就离家出走的原因是父母望女成凤心切,是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不堪重负,才给家长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上面的那个给我打电话的家长的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是如此!!

     中国式的补课,让孩子不堪重负!!

    我接着过这样的孩子—— 他愿意死,也不想上学了,问为什么?

    孩子说是老师规定学生必须补他教的课,暑假补,寒假补,礼拜六、礼拜天都要补,这样的补,让我睡觉失眠、上课打盹,活着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死了,让我妈不在打工给老师交补课费了。

    这是什么教育?

    这是中国式补课的教育!!

    《人民日报》在报道中直接说出了补课的危害“违规补课,特别是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收取学生费用的补课,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就三令五申、严令禁止。但在许多地方,违规补课仍然屡禁不绝,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城镇,更为普遍。”(“禁补令”如何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17-10-26)

    中国式的补课教育—— 是孩子们“苦学”、老师们“苦教”、培训班“苦补”!

     在孩子们“苦学”、老师们“苦教”、培训班“苦补”的教育下,致学生“厌学、逃学、弃学”,于是最终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4000多万未成年人痴迷网络游戏,无数个未成年人犯罪、自杀、自残等,这些也与我们中国式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心理扭曲息息相关。

     据报道,2015年寒假是30年来最长的,不过随着30年来最长寒假的到来,一场寒假补习烧钱大战也在预料中打响—— 学校停止了补课,但社会上的各类补习班却大行其道,烧钱的速度似乎更快了,一个假期下来,少则七八百元,多则两三万元,疯狂烧钱已经在所难免。

    尽管教育部门、学校采取了减少作业、增加课外活动等手段,力图让孩子们度过一个轻松的假期,但是迫于应试压力望子成龙心切,或者无暇照看孩子,许多孩子没办法真正轻松度过这个悠长假期。(寒假补习成“绝症” 停了学校补课 火了社会补习 2015年2月11日 新华网)

    最长寒假为什么成为学生“补课”大战?

    中国式“补课”,为什么成为治不了的“绝症”?

     中国式“补课”,为什么成为治不好的“癌症”?

    中国式“补课”,为什么让家长花8万让儿子上辅导班成绩反退步? “补课”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我们的教育, 在“取长补短”、“差转优”的教育“理念”下,来个便拼起命的 “补”、千军万马一起“补”;“补”短、“补”缺、“补”漏、“补”差、“补”……

    1.“补课”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补”呀“补”,越“补”越苦、越“补”越累、越“补”越差,越“差”越“补”,直“补”得我们的孩子“丢书、撕书、烧书”,最后被“补”得“逃学厌世,离家出走,命丧黄泉……” “补课”就是地沟油!

     “补课”就是摇头丸!

    “补课”就是毒胶囊!

     “补课”就定时炸弹! “补课”是造就了孩子“厌学、逃学、弃学”!

    “补课”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这并非危言耸听,活生生的事例每日都在发生。要是不信的话,百度一下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补课,是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 为什么?

     2.放假补课易使我们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首先,放假补课易使我们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听说要补课,我们怨声载道,原来制订的各种计划都泡汤了,你想想,我们整天带着抵触情绪去上课,怎么对学习产生兴趣呢?没了兴趣,又怎能学好功课呢?

    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下去,我们就会因讨厌补课而讨厌学习,厌学情绪一旦产生,我们的前途可想而知, 弥尔顿在他的《失乐园》中一句“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是否说明了不快乐的其中的部分原因呢?

    我们熟悉的《天仙配》有这样一句词“寒窑虽破避寒,夫妻恩爱苦也甜”。

    看到了吧,人的烦恼、痛苦、难受和不快乐,不可能是因为事情与问题的本身,而是当事人自己对事情、对问题的看法;对事情、对问题的态度。 只有在夫妻恩爱的基础上,苦才是甜的,否则甜也是苦的,穷开心、穷开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

     实际上在儿童和成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两重天地——他可以将“天堂当作地狱”,也可以将“地狱当作天堂”。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一个小殿堂:她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对于学习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如此—— 对孩子的学习来说:主动学习是高兴的、快乐的;被动学习痛苦的、难受的,老师、父母越让他学,他越不学。

     表现在当他没有兴趣、不想学的时候,各种学习条件再好,学的时候他也是非常的痛苦;当他有兴趣、想学的时候学习条件再差,他会创造条件学,没有光,他会“凿壁偷光”、会“囊萤”、会“映雪”等。

     比如我们都熟悉“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孙敬晚上刻苦学习为防止自已嗑睡,将头发用绳子捆起来吊在梁上,是谁让他这样做的?是他自已,你让他发悬梁,他给你急不要紧,告你上法庭虏待罪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什么?

    是他一时想不开,你就是打120也来不及。

    此刻,你将罪加一等,岂不是犯了故意杀人罪,你花钱请律师也说不清。

    据媒体报道,现在为什么有哪么多小朋友用红领巾结束自已生命,难道是一时的想不开吗?他们认为学习特别苦,宁愿下地狱也不想学习。

     是谁让苏秦用锥子锥自已的大腿?

    是他自已呀,别人哪个敢,找死呀,他锥自已和孙敬的发悬梁目的是一样:提精神、愤读书、我要学、自我教、自我育。

     一句话,那就是—— 只有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他高兴学,就快乐、就开心,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你不让他学,他非要学,有时还偷着学!他会偷着学,学习就是一种亨受、一种快乐,学成了真正的“不亦说乎?”

    学习犹如天堂般美妙; 如果孩子成为厌学的主人,他不高兴学,就纠结、就痛苦,一切的学都是被动的,你让他学,他偏不学,此时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痛苦,比受刑罚、下地狱还难受,学习成了真正的“不亦悲乎!”。

     一不留神,有时还要给你来个“三学”! 哪三学?

    就是“厌学、逃学、弃学”。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和家长在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学生只有不停地学习,效果才好。其实这对孩子成长成才来说,如同一个陷阱。

    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早已不堪重负,还无休止的补课更是使孩子们失去了最后一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是没有效果的。

    补课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其根源在哪里?

    补课为什么不能使孩子优秀呢?反而有危害呢?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3.补课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其次,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如果补课占用了孩子的时间,白天上课晚上补课的人,占用了休息时间,导致第二天上课打瞌睡,新的知识学不好。

    休息不到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补课占用了孩子玩得时间,孩子的天性是玩,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话只能是越补越差。

    现在的孩子有两大任务,一是玩,二是学。

    玩要让他玩出一个好身体,玩出个活泼、开朗、易沟通的性格,玩出个快乐的童年。

     还有的家长是星期天补,假期补。

    老师在补课的时候如果是课堂知识的重复,没必要。

    奥数等难题的讲解增加学生的负担,也没必要,到高年级的时候,课本上会讲的, 这些都没必要。

    只要孩子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把老师安排的作业完成,然后利用课余多读书。家长老师多鼓励,对学习方法做出正确的引导。

    使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的。

     众所周知,在教育上,整个社会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在学校没有学习好,成绩下降,排名下降。

    于是,我们家长就送孩子参加孩子没学习好的科目的学习班。

    比如说—— 孩子的语文没学好,就送他参加作文学习班。

    孩子的数学没学好,就送他参加数学学习班。

     孩子的英语没学好,就送他参加英语学习班。

     如此,就形成了全民性的孩子都参加课外学习班的局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孩子他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他就会在课堂上学习得非常好,这样他就不必要去参加学习班。

    4.高考状元基本上没有上过补课班

     高考状元基本上没有上过补课班的。

    据媒体报道,2015年高考状元:九成没上过补习班,三成谈过恋爱。(澎湃新闻 2015-07-15)

     河南高考文理科状元当面“过招”,在聊天中,二人发现在学习的道路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从未上过培训班、都是好学生、最大的共同点是,于成亮(文科)和陈威(理科)的学习多靠自主,父母管得不多。(2012年6月26日的《大河报》)

    江苏省文科状元许琪所说“我小时候从没上过培训班,一直到初中,我最大的学习秘诀就是刻苦。” (2012年6月25日《扬子晚报》)

    还有“重庆高考文理科状元也不上补习班,且作息有规律”(2012年6月24日《重庆商报》);其“学习多靠自主,父母不多管”的。

    刘路“中国最年轻教授”,22岁数学奇才,刘爸爸觉得,刘路的成功秘诀,一是兴趣,二是全神贯注,三是刻苦:“他高中时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上大学后回家,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解数学题。

    ”而刘路说:“如果要给后进的学弟学妹一个学习的方法的话,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看淡分数,重在兴趣。”他并没有上过补课班,小时候的数学成绩一般。(数学奇才怎样炼成年轻教授奥数学得不太好2012年3月27日 新华网 ) 刘路的成功什么学习是一个战略的,是一个永远的课题。

    正如毛泽东所说:“活到老、学到老。”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是一个不停的学习的过程,不停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并不是靠一时半载补课所能及的。 补课不能盲目跟风,要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而定,否则将适得其反。但是,再多的补课也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

    刘路的“看淡分数,重在兴趣”,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法。不要对分数斤斤计较,只有努力,考多考少都无所谓,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在书中写到女儿只要努力,允许考0分。这就给我们的教育者提个醒,要看淡孩子的考试分数,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假期,如何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那就是,补“心”+补“苦”=补“课” !

    补“玩”+补“习”=补“学”!!

    九、假期:为何补“心”+补“苦”=补“课”?

     假期不补课学生干什么?

     “补课”只为让我们的孩子多学习点“知识”,在考试中提高点“分数”,这是家长对孩子“补课”的初衷,也是理想;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取长补短”、“差转优”的教育“理念”下来个便拼起命的“补”、千军万马一起“补”;“补”短、“补”缺、“补”漏、“补”差、“补”……。

    “补”呀“补”,越“补”越苦、越“补”越累、越“补”越差,直“补”得我们的孩子丢书、撕书、烧书、最后被“补”得逃学厌世,离家出走,命丧黄泉……

    但是,这并没有阻碍教育中“补课”的步伐、敲响“补课”的警钟,在“补课经济学”的诱惑下,有的堂堂公办学校也向其进军,由于我们的老师长期的在“‘补’的压力下、生活的压力下、升学的压力下”,被“补”得“死”在“补课”的办公室,是河北馆陶县一中老师赵鹏;“伤”在“补课”的路途上,是我们最美女老师张丽莉,然而有些学校还死死学习“补课经济学”,湖北仙桃市实验小学京山就是发扬这样的“硬骨头”精神,成为中国最“牛”的补课学校。

     如今,“补课”在中国已经成为中国特色!

    “补习”的宣传“铺天盖地”、“无处不在”,大街上有关补习班的广告也是随处可见。

     “补课”的信息“满天飞舞”、“狂轰乱炸”,众多的“轰”,直“炸”得家长们“举棋不定”、“心烦意乱”, 事实上,不光一些学校对补课乐此不疲,早在孩子放假之前,许多家长也已开始忙着为孩子张罗补课,做规划、定作息、买教辅、报各种社会培训班,忙得不亦乐乎?

    补课不仅花费不菲,而且在补课范围上一刀切,人人都要补,科科都要补。

    对于“补课”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虽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寒假补课,但在一些地方仍然是屡禁不止;可以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明里补、暗里补”,“阴里补、阳里补”采取一切办法补,补课的效果怎么样?

    给学生补课有效还是无效?

    那要看学生是主动要求补的还是家长要求的.若是前者,则还是有效的.毕竟主动性强的就有效,况且还能达到查漏补缺作用,最好是一对一的辅导效果是最好的。

    我并不反对孩子们在假期“补课”——“充电”!

    反而支持、赞成,关键是的问题是我们对“补课”的对象,我们的孩子——是否愿意“补课”?

    我们的孩子应该“补”什么“课”?

    怎么“补课”?

    在哪里“补课”? 其次,是否让孩子“补课”,学生和家长才是掌握着关键的决定权。

    不可否认,升学压力是许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补课”的主要原因,他们把“补课”当成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良方。

     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家长首先要和老师沟通,必要时向专家咨询,弄清原因后再决定对策—— “补课”的效果如何?

    孩子对“补课”的态度又如何?

     暑假不“补课”,孩子干什么?

     假期:我们的孩子应该“补”什么“课”?

     补一下阅读的习惯!

    补一下劳动的习惯!

    补一下吃苦的习惯!

     学生假期不应以学习为主,最好多接触自然和社会。

     所以,孩子们的假期“补课”,应该去哪儿补?

     孩子们,应该回到家里补,父母与孩子一起“聊聊人生,补的是心田智慧”。

    孩子们,应该去球场上补,父母陪孩子一起“打打篮球,补的是拼搏精神”。

    孩子们,应该到大自然补,父母同孩子一起“看看风景,补的是陶冶情操”。

    孩子们,应该到社会上补,父母跟孩子一起“学学吃苦,补的是体验挫折”。

    可是现在,许多家长在谈到让孩子补课的初衷时,除了希望孩子能考个好大学的目的外,还有另一个无奈的理由:暑假不知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而“除了上网,没什么好玩的”。

     我在从事近20年“差生”教育后发现,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差生”。

    现在学校里所谓的“差生”学生,少儿时个个都是“神童”。

    是什么让“神童”时期的儿童变成“差生”学生呢?

    是我们的父母?!

    还是我们的老师?!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更清楚、更明白“世界上,从来没有‘差生’,只有差老师和家长。”

    如今的学生为什么厌学?逃学?辍学?撒谎?染头发?穿异服?抽烟喝酒?上网聊天?彻底不归?离家出走? 本是一家人,为什么沟通那么难?交流那么难? 这些问题只要解决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才,每一个父母都是优秀教育家,每一个老师更是优秀教育家?!

    既然如此,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今天,我就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谈“两从一跟”—— 从补“心”出发; 从补“苦”说起; 跟“补课”握手。

    假期是“习”的教育,不是“学”的教育。

     补“玩”+补“习”=补“学”!!

     “学”和“习”是不一样的—— 孩子们的“学”:是“效法”、是“模仿”!

     孩子们的“习”:是“练习”、是“游戏”、是“玩耍”!

     如果把“学习”被看作是单一的词话,那么,是否就是说“学习”呢? 其实,“学”跟“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学”的是知识、是能力,而“习”则是工作中的实践。

     “学”什么呢? “学”的是知识技能、“学”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就是学以后用只是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者去温“习”所“学”的,这是一个“学”与“习”的互补过程。

     “习”字组成的词语,我们知道有“习以成性、习以为常、习非成是、习非胜是、习非成俗、积习难改”等,总之就是“习惯成自然”!

     假期,说白了就是的要家长“习”的教育,“习”,能够增强人的动手力,“习”能够促进人的思考力。

    “学习”,是“学”和“习”的组合,教师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学”而忽视“习”。假期不是用来“学”的是用来“习”的。

    “习”是指“演练、试验、实践”,在实用技术中有句俗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就是“学”和“习”的关系。在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这个原则也适用,只有学到的知识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

    下面的成语就是“习”重要性,如,“生活即教育”、“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生练达即文章”,“学而不习则罔,习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思考力”是从“习”的“实践、体验、挫折”中生长出来的。 上学时以“学”为主,假期里要以“习”为主。

    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习的机会。

    在假期里,孩子接触自然社会比“学”更靠谱!

    据2015年02月11日【新华网】报道——武昌实验小学副校长王娅琼告诉记者,寒假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真的很短暂,孩子们在实践中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王娅琼说,从往年实施情况看,真正进行实践活动的孩子,与在培优班度过假期的孩子相比,学习上更有后劲。“寒假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感受假期快乐。”一位小学老师坦言,家长以“没时间陪孩子”“没人陪孩子”为由把孩子塞进托管班,让孩子们成“宅娃”,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专家建议,学生假期不应以学习为主,最好多接触自然和社会。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提供更多让学生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和本领的社会实践场所,家长也应转变只知让学生补课的观念,鼓励孩子提升科技、文化和体育素养等。(直击“最长寒假”补习战:治不了的绝症?2015年02月11日新华网) “学习”是“学”和“习”的组合,“学”是通过教授、效法达到“求知”的过程;“习”是通过体验达到“求能”的过程。

    上学期间以“学”为主,假期里以“习”为主,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教育的最佳效能。

     所以,在假期里,家长应该给孩子们多多在补“习”上,不应该把用在补“学”上,这样的假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事实上,对于孩子们来讲,这样的无意识的“习”就是真正的“学”!

    这就是孩子们自己天生的“学”之法、“习”之道,这就是教育中的“教”之道、“学”之道、“育”之道。

    无意识中去“习”,不要让孩子知道大人的真正用意。

     此时的大人是以“有心对无心”来“育”的,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心,用心恰恰无心。”

     这是上帝赋予孩子们“学”和“习”的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我们为什么不开发利用?

    为什么要人为的给扼杀呢?

     所以,假期孩子应该——

    补“玩”+补“习”=补“学”!!

    补“心”+补“苦”=补“课”。

    (注  《补“心”+补“苦”=补“课”》于2012年7月15日 首发于  中国教育人博客  今天重新修改与简书)

          附录——   

    《补“心”+补“苦”=补“课”》

                目录

    第一章 学生对“补课”的态度如何?

    第二章 家长对“补课”的思想如何?

     第三章 学校与老师“补课”有错吗?

    第四章“补课”的不愉快表现在哪里?

    第五章 补课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吗?

    第六章 补课为何从补“心”开始?

     第七章 补课为何从补“苦”出发?

    第八章 补课为何要补上劳动这一课?

    第九章 补课为何要补上挫折教育之“课”

    第十章 补课为何“补”休学教育之“课”?

     第十一章 补课为何要“补”德行教育之“课”?

     第十二章 补“心”+补“苦”=补“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何薇舒:赞一个——

        补“玩”+补“习”=补“学”

        补“心”+补“苦”=补“课”
      • 天下教育:看起来,奥数可以学习,但是。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奥数,黄全愈老师,给我们的父母提了一个醒,很好的,同时感谢武老师的文章,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了补课的危害。
      • 树人教育ABC:事实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真正的大师都是自学的,没有一个是从培训班走出来。
      • 树人教育ABC:武老师说的非常正确——

        华罗庚是数学大师,补过课吗?上过奥数班吗?上过培训班吗?

        没有,完全是自学的。
      • 树人教育ABC:多年奥数冠军,为什么现今中国没有一个数学家?

        中国教育培养出奥数冠军,却培养不出数学家?

        正如丘成桐国际知名数学家说的那样: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
        教育的名义:@天下教育 有道理
        天下教育:是呀,中国教育培养出奥数冠军,为什么培养不出数学家?原来是这样的,都是强迫孩子学习奥数惹的祸呀。

      本文标题:补“心”+补“苦”=补“课” 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zf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