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罗老师是每日60秒,每天早上60秒,刚好是一条微信语音的最大长度,再然后连触了罗辑思维,再然后便是每一年跨年演讲。罗老师俨然成为了知识服务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他本身也成为了一个知识符号的象征,一提到罗振宇,我就想到知识输出。
所以一看到罗老师竟然出了《阅读的方法》这本书立码心花路放。
我进书店选书很奇葩,一般先看颜值,然后再看简介是否感兴趣?最后会搜评分是否高分?再确定买不买,就算如此,有时候还是会买到根本看不下去的书。说心理话让这些我花了钱买的书放在书架上接灰,总觉得有种罪恶。但是其实,就算是罗老师也有过把书扔到一边的经历。
上初中时,他看到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看不懂,但是觉得很高级,于是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话剧,因为成了演员,所以找了一本《悲剧心理学》,看了几页,没意思,扔下,但是通过这本书知道了作者朱潜是他的安徽老乡(咦,这里发现,我也是罗老师的安徽老乡呢),所以又借了他写的《西方美学史》来看,还是没看懂,于是又扔下。但是从中知道了几位古希腊的哲学家,觉得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很意思,于是将它写进了作文,得到了表扬,因为受到了表扬,觉得自己不好意思不懂点哲学。于是就一路走到了今天。
这段看上去不能被称为“阅读”的阅读经历,既没有恒心,也没有系统,既没有循序渐进,也没有切实的收获,几乎犯了所有读书方法论的大忌。但是不管如何,回过头来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本都没有辜负他。
罗老师说,不管多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果只顾对书负责,不管人的感受,最终导致一个人厌学,那就得不偿失了。在罗老师阅读方法里面,最最最要的应该就是兴趣,然后就是行动。
哈哈哈。看来偶尔我扔下几本实在看不去的书也不算大罪。
《阅读的方法》一共有二十四章,分成了四大部分。与其它教阅读书方法的书不同是他每一章题目似乎都与阅读没多大关系……
第一部分:强劲的大脑
第二部分:遥远的地方
第三部分:奇妙的创新
第四部分:极致的体验
但是却将阅读的底层逻辑掀了一个底朝天,让人真正明白了阅读是怎么回事?阅读到底能得到什么?阅读的角度是什么?
著名的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一趟远行,真的能够离开书吗?
书籍的世界是什么形状的?经典比喻是:书山有路勤为径。把书比喻成山,这既是在说书多,也是在说读书的顺序:必须从低处爬到高处,从入门汽车到精通,一步步攀登,一步点进阶。如果这样阅读,那么除了勤与苦,我们真得就什么也剩下来了吗?
看看,是不是很新奇?还能这样去介绍阅读的方法……
推荐指数:暂无评分
本书暂无评分,并不是书不好,而是还没有看完,却又忍不住想先推荐给各位了!
罗老师说,本书可以随便翻,如果觉得兴致未减速,那就继续读……
是的,我兴致未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