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与修身
孔子以“六经”培养弟子。据说经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乐经》失传了,剩下了“五经”,就是《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是“六经”,两汉至唐朝的儒家经典就是“五经”了。还有所谓“十三经”的说法,包括三部与儒家提倡的礼相关的著作,《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三部与《春秋》相关的著作,也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还有“五经”中的《诗经》、《尚书》、《周易》,简称《诗》、《书》、《易》,再加上《论语》、《孟子》、《尔雅》、《孝经》,一共十三部著作。当然,儒家经典的核心就是“五经”。
至宋代,才将“三礼”的《礼记》中的两篇文章抽出来单行,就是《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再加原有的“五经”,此后,儒家的核心经典就是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了。
宋代的大儒们之所以特别重视“四书”,一方面是因为这四部书体现着儒家的“道统”,另一方面,也是为其深化的儒家哲学体系和其打造的儒家修身方式,在儒家经典中寻找理论依据。宋儒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给予特殊的重视,就是因为其中谈到的思想,既可以成为深化儒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又能够成为其所提倡的修身方式的理论依据。
儒家经典《大学》里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意思是,搞好品德修养就能理顺人脉,有了人脉就能拥有资源,有了资源自然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才能发挥财富的功能,对自己有用。用财富做什么?“仁者以财发身”,就是用财富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达到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这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反过来说,想要实现人生事业、成就、境界的巅峰状态,活着令人景仰,死后令人怀念,不名一文肯定是不行的。想赚钱,没有资源肯定是不行的;想得到资源,没有人脉肯定是不行的;想要拥有人脉,没有美好品德肯定是不行的。怎样才能拥有美好品德呢?在儒家看来,就两个字,“修身”。
不论做什么事业,归根结底都是做人,把人做好、做好人,大家都认可你,都愿意把他们的资源拿出来与你分享,你就拥有了资源,进而拥有了财富,就能走向人生的大成就了。所以,《大学》里也讲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谁,想要获得人生的成功,都要从修身入手。
儒、释、道三家都强调修行,但修行的目的却是截然不同的。道教的修行追求的是长生久视、羽化飞升,佛教的修行追求的是涅槃极乐,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对红尘世界比较失望,要通过修行从这里出去,获得一个更美好的人生,而儒家的修行恰恰相反,就是追求在这滚滚红尘中走向成功。所以我们通常才说儒家思想是入世的,而佛教与道教则是出世的。传统上将儒、释、道并称为“三教”是不准确的,因为儒家与佛教、道教的追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修行的目的不同,所以儒、释、道三家的修行方式也完全不同。那么,按照儒家的修行方式,应该怎样修呢?或者说,儒家的修行方式是什么?《大学》里说了八个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能做到这四点,就是“有德”,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讲儒家的修身方式,让我们按《大学》的顺序,从格物、致知说起。
朱熹与王阳明的分歧
按照古人的说法,宋代理学主要分为四个学派,即所谓“濂洛关闽”。“濂学”,指以周敦颐为首的学派,因其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而得名,也称“濂溪学派”。“洛学”,指以程颢、程颐兄弟即所谓“二程”为首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而得名,又因二人讲学于伊洛之间,也称“伊洛之学”。“关学”,指以张载为首的学派,因张载讲学于关中而得名,又因张载被称为“横渠先生”,也称“横渠学派”。“闽学”,指以朱熹为首的学派,因朱熹曾侨寓讲学于福建建阳而得名,又因朱熹号“晦庵”、在建阳考亭讲学,也被称为“晦庵学派”或“考亭学派”。四派创始人之间联系密切,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张载是二程的表叔,张载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很多转入二程门下,朱熹则是程颐的四传弟子。
按照现代学者的说法,从二程至朱熹一派被称为“程朱理学”,张载及明末的王夫之为代表的学派称为“张王气学”。此外,与朱熹同时代,程颢的一位四传弟子陆九渊,和明代王守仁(王阳明)为代表的学派称为“陆王心学”。这是宋明理学几大分支。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的是程朱理学,而至明代,在民间最有影响力的是陆王心学,准确地说,是王守仁的心学,也称阳明心学。
宋明理学几大派之间,不仅哲学思想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所提倡的修身方式也不尽相同,其中对后代影响力最大的是朱熹的学说和王阳明的学说。
朱熹和王阳明都是以《大学》为指导思想来建构自己的修身方式,但两人对《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理解却完全不同。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修行方法上的分歧,就是从对《大学》八目之一“格物”的理解不同开始的。
讲格物,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物?
按朱熹的观点,这个物就是事物,宇宙间万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