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墐的助理欢欢收到她的来电,要欢欢帮她去图书馆借几本书。
「侯姐,怎么突然关心起师生关系了?」
「你以为我愿意啊!」
侯墐在电话里抱怨起来,她的孩子马上要三岁了,想进的国际幼儿园要求高,父母都得参与面试。侯墐最讨厌跟老师打交道,为了孩子,不得不恶补一下。
欢欢的孩子也要三岁了,生下孩子她就北漂,一年就回家一次,每次回去孩子都不认得妈妈。最近跟老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淡,一周说不上一次话。
手机传来孩子的照片,这是欢欢的妈妈每天都会做的事情,但欢欢基本不回应,看了一眼就把屏幕关掉。
欢欢感觉自己的人生轨迹,从几年前父亲逝世后,就不断走向深渊。她原先计划在硕士毕业后,继续考博士。但父亲重病,想看女儿嫁人,欢欢基本为了父亲,通过相亲找了老公。
欢欢原先也不想生孩子,要做个丁客,却在明明有避孕的情况下怀孕,她和老公都懵了。
也是在怀孕期间,欢欢就下定决心要离开家,因为她感觉家里的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
§母爱是天生的吗?
母爱其实是个很难界定的名词,就像「爱」本身,我们好像能感受到,却又无法具体说出它在哪里。
有很长一段时间,母爱的存在是不被怀疑的,中国自古也有一说「虎毒不食子」,或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都在强调母爱是人人皆有的天性。
从某个角度来说,母亲确实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
比如《美国科学学院院报》(PNAS)的研究显示,当母亲听到婴儿的哭声,大脑中控制语言和行动的部位就会被激活,去进行抱起婴儿等动作。
而当男性和女性同样面对婴儿哭声,女性的敏感程度比男性高五成以上。
这都说明,女性确实天生具备保护幼子的天性。
可是这种天性就是母爱吗?
从产后抑郁证的研究,我们会发现,部份女性在怀孕中就出现抑郁的情况,也试图想要中止怀孕的进行。
当中有10%以上的产后抑郁症妈妈,在怀孕后失去照顾孩子的欲望,甚至不想见到孩子。
但我们能说,不想照顾孩子的女性,就是「病」了?没有人性吗?
有些女性可能确实是病了,比如纽约大学林大宇博士的团队发现多巴胺和母鼠的护仔等行动有关。
而我们知道抑郁症的众多生理因素中,也和多巴胺分泌异常有关。
但有些女性并没有神经或大脑方面的异常,她们只是纯粹的对于照顾孩子,与孩子相处感到兴趣缺缺,或者更喜好没有孩子的生活。
所以可能我们必须了解,有照顾幼子的欲望,可能不等于爱。就像喜欢和爱不同,而负责任是展现爱的一种方式,却也可能只是一个人基于道德感的作为而已。
可以说,母爱有两个基准,一个是「社会性」的,一个是「社会化」的。
社会性指的是人在关系上的天性,比如亲子关系。
社会化指的是人在后天环境中,逐渐习得和他人相处的各种仪式、习惯和规范。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母亲都喜欢孩子,也不是每个母亲都爱孩子,但这可能不妨害她们负责任。因为社会化的学习,使她们知道该怎么扮演好母亲的角色。
总而言之,如阿萨特瑞安(Kira Asatryan)在《恰到好处的亲密》中所言,许多人对关系有往往有太多错误预期,这些预期又导致误解。
对于母爱,我们若有太多不切实际的预期,把一些要母亲牺牲自己的故事当成每个人当妈妈的标准,那恐怕许多妈妈都成了没有母爱的妈妈,但这不是事实。
§生下孩子之后
如家庭治疗专家,赵旭东教授所言:「当父母不用考试。」
成为父母很简单,好像生下孩子就行。但拥有身份,不等于能做好。
有孩子之前,双方沟通好要不要孩子很重要。但有了孩子之后,再去想当初的决定,未免失去意义。
一旦有了孩子,尽管在社会性方面,并不具备母亲的敏感度。
但我们还是可通过社会化的学习,去实践母亲的责任。
所以即使我们不想要孩子,却有了孩子,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能够顺利的在我们的照顾下,成长茁壮:
1.养育靠的是方法,而不只是激情
电视电影中,经常把爱过份吹捧。好像只要有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但实际上,医生动手术靠的不是爱,而是技术。同样地,如果越是感受不到自己对孩子有爱,越是要多方吸取育儿知识,通过正确的育儿方式照顾孩子,确保孩子的成长健康。
这也有一个好处,越是科学育儿,越能避免因为激情不理智,对孩子过份严厉或宠溺所带来的危害。
2.养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
社会变革,女性在母亲角色的内涵也在转变。
许多女性同时是母亲,也是职业妇女。过去母亲一肩挑的养育方式,等于要家里牺牲一份经济来源,但面对现在的物质要求,要母亲白天工作,晚上照顾孩子,过丧偶式婚姻,并不实际,同时也不符合两性平权的意识。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尽可能利用身边的资源,包括家人、朋友,以及不能跳脱责任的老公,一起养育孩子。
通过合作的方式,使个人在照顾孩子方面的淡漠,得到补充。毕竟有时母亲角色的痛苦,来自伴侣或身边人的不作为。比如对先生感到失望,连带的也丧失与这个男人拥有孩子的爱意。
3.诚实而尽力,定下止损点
如果真的生了孩子,却发现并不乐在其中。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能作的就是把孩子照顾好,但我们需要诚实的面对自己,也让身边的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想法。
避免自己陷入「多方作战」,努力当个尽责的母亲已经很辛苦,还要处理催促自己生二胎的公婆、根本没经历怀胎和生育痛苦的老公等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更何况,妳可能已经比其他妈妈做得更好,却仍持续过度付出。
所以面对某些情感绑架或道德束缚,坚定自己的想法,也许一时让人难以接受。长远来看,方能避免心力过份损耗的崩溃。
§结语
母爱不是万灵丹。
做个好妈妈,不等于一定要做个有爱的妈妈,而是做一个「专业的」妈妈。
相反地,有些妈妈虽然对子女充满爱,却用过度溺爱等方式养育孩子,反而使孩子无法自立,甚至危害社会。
比起前者,后者更像危机制造者。
无论我们因为什么原因站在妈妈的位置上,我们都有机会扮演好这个角色,培养身心健全的孩子,成全角色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