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清明·物候▎
清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辰月的起始。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又称“三月节”或“踏青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气温回升,南部雾气减少,北部风沙消失。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沐落杏花雨,褪去春寒料峭,一泓温柔的雨丝细染大地,清明是春耕播种的最好时节,又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一候桐始华:桐,木名,有叁种,华而不实者曰白桐,桐木知日月闰年,每一枝生十二叶,闰则十叁叶与天地合气者也。此时,桐树开始开花,素朴的清香弥漫,“落尽桐花春已休”提醒着人们惜春待何时。
二候田鼠化为鴽:鼠阴类,鴽阳类。阳气盛,故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也。古人认为此时,阳气盛,阴物化为阳物。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此时阴气减弱,阳气越来越盛,适合进行户外活动。
三候虹始见:虹,虹蜺也,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清明时节雨纷纷,淅淅沥沥的雨后,阳光照在雨滴上,就像通过一面三棱镜,分散出不同的颜色,形成彩虹。
▎清明·旧俗▎
扫墓▎清明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处处青山烟火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是全民祭扫的日子,承继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外出扫墓,也借此机会踏青,呼去胸中陈积的浊气,吸收天地阳气。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蹴鞠▎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由黄帝发明,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历史悠久,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食青团▎“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清明在寒食之后,青团为寒食的食俗,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碧如玉。
▎清明·养生▎
清明节开始,进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就是暮春。春光明媚,气清景明。“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异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1700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张华这样感受暮春景致。时隔千年,依然年年应时而至,滋养万物和身体。
清明养生的重点:
第一是“护生”:古代此时禁止人们伐树、打猎,以免影响动植物繁育。此时养护好人体的“生生之气”非常重要,预防外邪及病毒侵袭;
第二是“发散”:阳气外泄时节,不宜收敛,应疏泄肝气和排出体内宿毒,可外出春游,亲近自然,同时注意饮食排毒。
三月三,吃鸡蛋。农历三月三为上巳节,由于在清明前后,渐渐被清明替代。上巳节是重要养生节日,上巳节吃上巳菜,是代代传承下来的习俗。
什么是上巳菜呢?就是荠菜。民间别名也叫地菜、菱角菜、地米菜、枕头草等。野菜中味道最鲜美的当属它。踏青时,若看到田地间叶子呈羽毛状开裂,中间抽苔开细碎小白花,结小小三角形果荚的就是荠菜。它能预防风热感冒和麻疹,调理上火嗓子疼、眼睛发红、流鼻血、牙龈出血等症状。《诗经》赞之甘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荠菜用来煮鸡蛋是极好,鸡蛋能充分吸收其药性。
方法:
取荠菜一大把、鸡蛋6个、红枣12个、带皮生姜6片。
将整株荠菜连根洗净,摘去黄叶,放入锅中,鸡蛋洗净外壳,与红枣、姜片一同放置荠菜之上,加水煮开。用勺子轻敲蛋壳以便入味,继续煮十分钟,关火,待其自然冷却。
荠菜鸡蛋有调和脾胃、增强体质,调理高血压、痢疾、肾炎水肿等功效。
护肤需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自然素朴 美丽有方
朴 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