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海
国画名家鞠占圃(中国书画报首都艺术中心)今日推荐

国画名家鞠占圃(中国书画报首都艺术中心)今日推荐

作者: 聚贤堂名家经典 | 来源:发表于2020-07-11 08:10 被阅读0次

《聚贤堂名家经典国际传播》荣誉出品

名家鞠占圃

鞠占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3年生于山东潍坊,2004年进入北京画院高研班学习,2008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课题班卢禹舜工作室学习。

中央美院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研究员,齐鲁工业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生校外导师,文化部人民画院创作院秘书长,红旗画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人民画院创作院秘书长。先后在中国画院高研班、中国美术国展创作班及其他多个国展创作班任导师。曾担任“2014 APEC峰会国际会议中心艺术品创作工程”艺术总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作为主创人员参与作品创作,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笔墨,为各国总统领导人套房,第一会议室等空间创作类风格画作70余副。其极具中国哲学精神和中国新时代美学风范的系列作品深深折服了APEC艺术评审团,也使他一举成为入选APEC雁栖湖国际会都艺术装饰画作最多的艺术家,并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的魅力。

鞠占圃作品

中国画的艺术生态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一百多年来西方艺术思潮,依托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影响力全面入侵,中国画艺术生态在这种冲击中,从技法、理论、观念、美育等各个环节逐渐崩溃,西化的观念认识和构成方法对中国画体系进行了消解和重构。再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国画体系正是拖着这种臃肿而驳杂的身躯开始一路高歌猛进,中国艺术的市场如今已跃居全球前三。

鞠占圃作品

在过去的几年,作为画家、我亲身经历了那个烈火烹油的繁荣时代。艺术领域里的传统与当代、新水墨与观念的交织,艺术家、艺术机构林立,各类展览拍卖、推广似乎一夜之间变得琳琅满目。这种现象也让很多人都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画到了变革的前夕。

鞠占圃作品

几十年从艺生涯至今,自媒体兴起,舆论传播大爆炸,像我这样以创作为主的艺术家群体,比年轻人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节奏和压力。近一两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调整,艺术市场开始进行自觉与厘清,这恰恰留给我们艺术家们喘息与冷静的空间。在创作之余,我们有了更多梳理美术史,思考艺术本体的时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批评家、史论家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我们的中国画究竟怎么了?

代艺术从业者的基数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要大,技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成熟,画风、派系更是多不胜数。那么这看似纷繁的中国画创作现状,耐得住品的真正艺术品却越来越少,文人画逐渐地式微消弭。

鞠占圃作品

我们再历数中国画近代及以前的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大师,回顾他们的作品及内涵,我们当代的中国画艺术,为何从格调到情志落差如此之大。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在内外交困中,难以抑制的是整个艺术领域普遍性的焦灼与不安。

我认为这需要去艺术的“背后”寻找答案,并且要把这些现象毫无避讳地剖开、解析、研究,才能得到真相。

鞠占圃作品

改革开放的成果迅速地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国家的人民逐渐摆脱了文化贫瘠,开始觉醒精神的渴求。戏曲、广播、歌舞显得势单力薄,这种渴求引导着大家越来越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文学、古典音乐、书画雕塑等艺术品开始进入广阔的视野里。除收藏以外,艺术品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消费属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影响下主流艺术价值观,成为中国画艺术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鞠占圃作品

这种态势下,无论是艺术品的创作者群体,还是受众群体,都开始从“小众”往“大众”迅速迈进。艺术的经济价值得到体现后,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般开始涌入这个行业。这其中不乏本身就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群体,然而更多的是“半路出家”,将艺术当做一种职业、一份工作,只为创造经济价值的艺术劳动者。大众以饱满的热情,壮大着艺术品的受众群体。两个群体相互依托,野蛮生长,同时侵蚀着中国画的美育生态。

鞠占圃作品

充满反叛甚至极端的当代观念性艺术,在极度的喧嚣后,因我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净的禀赋而趋向平息。与此并行的,是强调自我觉醒和人本思维的新水墨、新文人画持续盛行。新水墨、新文人画它们同样是建立在“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观念之上,沿着一条借用或融合西方现代艺术改造中国画这样的思想脉络发展而来的。

鞠占圃作品

这是美好的夙愿与大胆的尝试,学院体系的青年艺术家们开始接力成为是这一脉的主力军。虽然至今不能完全克服本土文化观念的“水土不服”,然而某种程度上,它们充满着对传统笔墨的反思甚至反叛,另一方面由开辟了很多新思想、新技法与新路径,促进了中国艺术生态形成了新的美术面貌与格局。

如果说它们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那么从中衍生出的“怪胎”,对中国画的艺术生态的危害是广泛且深远的。

鞠占圃作品

传统中国画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面临着新的社会语境,其建立在传统文化审美格调上的门槛,足以让很多对文化不够深入的艺术从业者们望而却步。这种沉淀的历史韵味,也不合大部分年轻人追逐“新潮”的步伐。这时,从当代驳杂的绘画生态中,“窃取”学院体系中的构成、形式、色彩等观念元素,开始成为一大批期待艺术速成群体的“制胜法宝”,并迅速蔓延开来。他们抛弃了中国画的笔墨,抛弃中国画的精神内涵,通过程式化的不断组合与再创造,形成一条条“方程式”,渗透各大展的遴选机制,形成一种畸形的主流审美风尚。

鞠占圃作品

分析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美术史有她发展的规律,这和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人民的审美意识是分不开的。而且我个人也曾这些领域进行过艺术实践。正因为如此,所以让我警觉的是,无数看似因为存在而合理的现象正在侵蚀我们的中国画艺术生态。我们更不能忽视这些现象带来的影响力,因为无数青年画家和即将步入成熟期的艺术家,正在用有限的艺术生命,跟随演绎着“艺术之死”。

鞠占圃作品

面对艺术的门槛和其难以精准量化的价值,面对新潮的冲击,面对困境与市场昂贵的引诱,站稳文化立场与观念显得尤其艰难。真正的艺术家与鉴赏家被稀释,同时稀释掉的还有文化自觉与责任。这就造成一种假象:整个社会对中国画的理解、期许与要求,处于降低态势,中国画越来越不纯粹。这种判断,无疑是偏离中国画艺术本体并带有强烈的迷惑性。

鞠占圃作品

我们国家是一个文明源远流长、诗书底蕴深厚国度,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更不缺继承与创造的智慧。坚守传统并非意味固步自封。中华的整部文化史,都有着强大的包容与消解能力。不可否认西方的艺术具有借鉴与融合积极部分,但不能生硬地嫁接或粗暴地改造。

回看我们群星璀璨的整部美术史,历代的大家的传世之作,为何仍旧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他们从思想的厚土上演绎着艺术的真谛,是伟大的缔造者。而当代我们大部分艺术家,却忙碌于技巧的夸耀与形式的苟且,可以洞见的未来,这些都将在时间的检验里被无情地淘汰掉。

鞠占圃作品

作为一名绘画的实践者,在几十年的艺术历程里,我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的时代的步伐之快,社会的节奏之快,文化语境也在发生着的改变。这些都带给我们艺术家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我们要在坚守中国画的文化性以外,更迫切的是认认真真地“复读”美术史的课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发生的文化土壤,了解我们中国画的演变历程及内在的文化驱动力,为我们笔下的艺术,找到确切的来处与归途。

鞠占圃作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画名家鞠占圃(中国书画报首都艺术中心)今日推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jb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