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瞽者说(四)·老子天下第一
桐城西乡人好自称老子,无论男女老少,不经意间就说出来了,其实就是一句口头禅,并没有长别人一辈的意思,但却让外地人很难接受。
口头禅,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毫无实际意义的词语,原为宗教用语,本意是指未经证悟就把一些经言、公案挂在嘴边,貌似得道。由此可见,口头禅原本是有实际意义的。
某初到皖北小城亳州,被当地人称作蛮子,颇不适应。先秦时期,以中原为中心,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概称四个方位的野蛮民族,因此,蛮子,历史上长期是一种贬称。老家桐西为吴楚之地,亳州地近中原核心区域,在中原人看来,吴楚是实实在在的蛮夷之地,把那里来的人称为蛮子,是中原文化自信和文化优越感的体现。
自宋初陈抟以后,元、明、清三季,亳州基本无人,亳州人何来如此自信和优越呢?其实,这时称外人为蛮子与文化自信、优越可能没有太大的关系,或许骨子里还有一点点吧,毕竟祖上还是十分厉害的,但现在,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句口头禅而已。
桐西人口头禅“老子”也是如此,现在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实际意义,我觉得有时它更像是一个语助词。有亳州的朋友与我交流桐西口头禅“老子”的由来,认为与道家始祖老子有关联。唐朝尊崇道教,故称“老子天下第一”,相应的,儒家第二,故孔子有“孔老二”之称;佛家第三,佛教传自印度,故世人皆称印度人为“阿三”。“老子天下第一”这句话,有一种天下之大、惟我独尊的气派和豪情,可以想象,当第一个自称“老子”的桐西人说完话后,那神情、气势,足以笑傲群雄,睥睨天下!
亳州是老子故里,朋友作如是想似乎有点道理。但是,桐西口头禅中的“老子”发音是lǎo zi,而道教始祖“老子”的发音是lǎo zǐ,此“老子”非彼“老子”,所指不同。另外,桐西是中国南禅发源地,其民多在元末和明末从理学大师朱熹故里古徽州地区迁徒而来,因此,桐西人尊儒崇佛,并不以老子为天下第一。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提到南郑俚俗称父亲为“老子”,颇感新奇,“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老子”与年龄无关,也并不表示对男子的敬称,只是表示父亲,桐西乡间同俗,亦称父母为“娘老子”,或单称父亲为“老子”,我小时候犯倔不听话,母亲就会拖长了音说:“小——老——子哎”,堪与喊“小祖宗”同。乡间也有人借称“老子”间接骂对方,这也是这个口头禅为外人诟病的重要原因。
但历史上,老子确实曾经表示老年人。辛弃疾《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吴江观雪见寄》词:“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这里是诗人自称。白居易《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这里是泛指老头。但现在没人用老子称呼老年人了。
临近高考了,女儿终于知道要学习了,前两天央她妈妈早上五点钟喊她起床学习。她妈妈信以为真,结果连喊了三天,一天也不曾喊起来,只得作罢。我问女儿:“为什么不起来呢?”女儿用一种十分稚嫩而夸张的语调,一字一顿、声嘶力竭地说:“老——子——起——不——来!”把人气得哭笑不得。
前文提到陆游对南郑俚俗感到新奇,又想起他的一首诗《泊舟湖桥酒楼下》,诗云:缥缈云边罨画楼,空濛雨外木兰舟。谁知老子清狂甚,独占城南十里秋?
这个小老头,老子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