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散文散文
桐瞽者说(十一)·过年禁忌二三

桐瞽者说(十一)·过年禁忌二三

作者: 小元书简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18:24 被阅读44次

桐瞽者说(十一)·过年禁忌二三

The Spring Festivel ,城里人叫“春节”,但在桐西乡下都叫“年”,这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长期以来,各地都形成了一些或同或不同的习俗。这些习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禁忌类的,即不能做什么,二是仪式类的,必须要履行的一些程序或要做的一些事。

在传统节日的长期传承中固定下来的成套的礼仪制度,规定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就构成了节日的习俗。这里面,既有皇家的敕封,亦有宗教的主张,也结合了当地的乡风民约,少数还反映了一些家规族规。禁忌,桐西叫“讲究”或“老规矩”,主要是防止冲撞先人、鬼神或者避免做一些不吉利的、有辱家风门风的事禁忌对象以女人和小孩子居多。譬如祭祖祭灶的时候,不让女人参加,以免祖先或神仙觉得对其不敬。进入腊月以后,对小孩子的约束明显多起来,不能乱说话,尤其是做豆腐、炸圆子、放鞭炮等重要场合,一不小心就要挨骂的,大约是因为小孩子说的话很准。乡间过年放鞭炮是极其讲究的。年夜饭开席前要放一挂长炮,这是驱散一年的晦气和不愉快的,年初一早上要放一挂“开门炮”,这是预示新的一年顺利、红红火火的,这两挂炮多是家中男主亲自放。这两挂炮要烈要响一点,中间还不能有丝毫停滞,如果炮声比较闷,或者中间有停滞,男主的脸色就会不太好看。此时,若小孩子说“炮不响”,便会招来一顿痛骂:屁股嘴,乱说话!当然,这样骂并不是真正的骂,而是告诉神灵:小孩子说话如同放屁,说了不算。

还有炸圆子的时候,小孩子一看灶膛里火旺,锅里的油滚了,往往就会告诉大人:油烧开了油烧开了!其实是告诉大人可以下圆子了,但大人一听就会骂,然后小孩子就会吐口唾沫,连说“呸呸呸”或者自己掌嘴便可。如果小孩子说“油开了”或者说灶膛里“火太大了”之类的话之后,炸圆子的时候出现了油沸腾或者圆子爆裂的情况,大人就会怪罪小孩子乱说了。对平常喜欢乱说话的小孩子,年三十晚上,等这位到了灶台前,母亲常常趁其不备,用一把稻草擦他的嘴。过去上厕所没有手纸,多用稻草解决。在灶台前当着灶王爷的面用稻草擦嘴,也是在告诉灶王爷这个小孩子说的话和放屁一样,不算数的。

当然,进入腊月以后,大人一般情况下也很少真地打骂小孩子。

旧时家里门槛都比较高,小孩子喜欢倚着门框就跪下去了,桐西乡间只有祭祀才行跪拜礼,若在平时,大人顶多说别跪了,免得把裤子弄脏。但在腊月里,大人就要骂了,尤其是家中有病人的更是忌讳。我邻居家有位病人,记得那年腊月我去串门玩,习惯性倚着门框跪在门槛上,被骂了,但那时年龄小,没记性,每次去都要跪,直到那位病者去世。

过年贴门对子也有一些讲究,“门对子”必须包括上、下联。如果是家中有老人去世,那么从当年起连续三年的门对子要用绿纸或者紫纸写,不能用红纸,也不用白纸,所写内容俱为表达思念、缅怀之句;如果家中长者依在,有晚辈去世,那么三年内就不能贴门对子。其他情况下,过年时每道门都要贴门对子,没见过仅仅贴“福”或门神的。在亳州,曾见人家在门上贴一条春联(上联或者下联),不知道是无意还是有意,这在桐西是比较忌讳的。

一旦谁家贴上了门对子,其他人在这家年夜饭开饭前就不能去他家串门了,更不能要账借物了。但年夜饭开饭后,就可以串门拜年了。

关于吃的禁忌也是很多的。年夜饭和初一早饭,筷子要多拿几双,是让祖先用的;吃饭时不能吃到碗见底,而要剩一点,喻示“年年有余”;不能用菜汤泡饭,否则这个人一年里每逢出门就要下雨;从年夜饭开始,桌上始终有一道菜,任何人只能看不能吃,直到正月十五那天中午,经再次入锅重做后才吃,这道菜就是“听话鱼”,用一斤左右整条的鲤鱼煮制,不用全熟,但必须保持鳞片完整。桐西山水丰富,尤其是双港、练潭一带,湖汊河流交错,即使在物质较为缺乏的年代也并不缺鱼,何以有此禁忌呢?我猜测,可能也有“年年有余”的喻意,但更重要的可能是:这条鱼是代表老天爷专门负责监听一家人说话的。所以,过年期间,大家都要特别注意言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说脏话,也不能说不着边际的“泡(pāo)”话。过去桐西办喜丧大席也有一盘整鱼不能吃,上席后很快就要撤去,却不知何故。

年初一早上吃“元宝”(即炆蛋),不能一次吃两个,要吃一个或者三个,别处为了图个吉利,都要吃两个,取“好事成双”之意,单数反而是敬神敬鬼的,如上供品或祭品时有“鬼三神五”之说,盖三、五皆为阳数,对神鬼的阴气有压制作用;因此人们平常吃饭上菜,若上了三个菜是没有动筷的,必等上至四个菜方才开席,万万不敢僭越神鬼之位。桐西忌吃两个鸡蛋也是有出处的,因为桐西有人去世后,要用一碗白米饭,上面放两个鸡蛋,然后插三柱香供奉。道理是一样的,但数之奇偶迥异。

我寄寓的亳州是老子故里,曾长期是道教文化中心。近年来,亳州喝酒须共同先喝三杯,取意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以三引出后面绵绵不断之数,这是对传统酒俗的一个颠覆。按旧制,头三杯是敬天地鬼神的,然后宾客才能恣意欢乐。这些奇偶礼仪的变化,只是为难了如我等寄寓异乡之人,大多时候只好扭转从小养成的观念,入乡随俗了。有一次,老家有个长辈到亳州,我敬他三杯酒,他无论如何也不肯喝,因故乡敬酒大多都敬双数。

初一全天还不能动刀,所以不能做新做菜肴,只能热剩菜剩饭吃,可能一方面动刀不吉,另一方面是出于节约的考虑。不能往门外倒水,大约是聚水聚财。不能扫地,怕扫掉了财运。不能做针线活,因为初一是鸡的生日,用针会刺瞎鸡的眼睛。我觉得,这几样禁忌除了图个吉祥外,更是为了让辛劳一年的家庭主妇们好好休息一天而设。

初一拜年也有一些必须要知道的禁忌,一是年前家中有人去世的,这家人就不到乡邻家拜年,但其他人一般都要先到这家去拜年;二是不喜欢女孩子上门拜年;三是拜年时间不能晚于中午十二点。

还有一样禁忌是别处没有的,十分有趣。我家所在的村庄叫汪濠,东南面隔着白练河有个村庄叫王圩,王圩有个传承已久的省级非遗项目——舞龙灯,每逢闺年正月便走村串户地舞,十分热闹好看。王圩舞龙灯有个禁忌,必须从汪濠开灯,否则,哪怕舞灯人再小心,龙灯都会有烛火之灾。据说,原先这个龙灯是在汪濠,每逢闰年正月祭祀老龙保佑风调雨顺,有一年发大水,龙头龙尾的架子(其他的都在当年正月十五在河滩边焚化,只保留龙头龙尾的木制架子)顺水漂到了王圩,便被留在了那里。汪濠人认为这是天意,没有索回。王圩人也认为汪濠是老龙的娘家,自此定下了从汪濠出灯的规矩。如果违反,灯就会烧掉,舞不成。不知现在这个禁忌破了没有。

过年的禁忌还有很多,简直举不胜举,在禁忌约束之下,一切行为举止都充满了郑重其事的神秘感和仪式感,究其指归,不过一个“敬”字,人生在世,受惠于天地万物,焉能不敬?禁忌的教化之用勿庸置疑,规矩越多,家风门风越好。(2019/2/11)

相关文章

  • 桐瞽者说(十一)·过年禁忌二三

    桐瞽者说(十一)·过年禁忌二三 The Spring Festivel ,城里人叫“春节”,但在桐西乡下都叫“年”...

  • 桐瞽者说(十二)·小年

    南北方都有过小年的习俗。北方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过去皇家祭灶神是在腊月二十三,官宦富贵人家...

  • 桐瞽者说(三)·妲姑子

    桐瞽者说(三)·妲姑子 过去农村里除了农忙时节,大多时候还是比较清闲的,这时候,种豆、摘菜、锄草、施肥、浇水什么的...

  • 桐瞽者说 –须惜字纸

    小时候,母亲经常告诉我们兄妹几个,有字的纸不能乱丢,看见地上有字纸不能踩踏,应该拾起来,放进纸篓攒着,到来...

  • 桐瞽者说–左右的规矩

    2.左右的规矩 桐西旧俗中,席间座次大小是一个很复杂的和让我十分头疼的问题。记得小时候,二奶奶去世,我和一...

  • 桐瞽者说(十)•财神菩萨

    桐城西乡过年有贴财神菩萨(像)的习俗,这财神菩萨不能是主家跑到街上买来的,也不能是主家自己印制的,必须要有...

  • 桐瞽者说(八)•高低女人

    桐西人多从古徽饶一带迁徙而来。徽饶是朱熹的老家,道学和礼教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在古徽饶及徽饶移民所到之处,...

  • 桐瞽者说(六)•读书和养猪

    桐城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话: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话在坊间乡里妇孺皆知,几乎可以算作桐城人共同的祖训。“穷不...

  • 桐瞽者说(七)•腊八节

    今天是农历戊戌年腊月初八,即腊八节。昨晚,妻子便泡上了红豆、赤豆、芸豆和其他什么的,今天早早熬成粥,正好丫...

  • 桐瞽者说(九)•会占卜的女人

    我怀疑桐城西乡过去有一条秘不示人的约定:所有的女孩在未出阁前都要学会占卜,就像苗家女孩从小要学会养蛊、放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桐瞽者说(十一)·过年禁忌二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nk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