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地,影片中“爸爸”用自己的梦想绑架了两个女儿的人生。
她们原本可以留长发,眉间点红心,唱唱跳跳,像正常女孩一样成长。影片告诉我们,那样的代价是,在14岁就要嫁给陌生男子。但是,如果这位“爸爸”真的伟大,会只给女儿“摔跤”或者“14岁嫁人”这两个选项吗?
有人说,女儿后来也愿意摔跤了啊,还主动早起练习,主动去比赛了呢。嗯,这种变化很让人满足,但这种变化合理吗?改变有一个过程,它的原因比改变后的结果更重要。
影片里把女儿这次改变处理成一个典型的“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认知失调。这和《驴得水》里张铁男被一枪吓傻后,转而成为特派员脑残粉是同一种改变,都屈从于力量。两个女儿是被印度大环境那么一吓,认知失调了。在她们看来,前路未必光明,只是后方有人操刀在追杀。她们不是喜欢摔跤,只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人支持。
挺可悲的。
同样是阿米尔汗主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摔跤吧》推崇的是——一定要拿冠军,没人记得第二名。《三傻》则会问你,你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有没有发自内心的高兴?如果吉塔拿的是亚军,老爹会不会高兴?吉塔会不会高兴?
其实,再试着问几个问题。
如果“爸爸”如愿以偿生了个儿子,那么大儿子的人生会怎样?
如果大儿子不愿意学摔跤,会付出什么代价?
如果最终发现大儿子没有天分,父亲会怎样?
如果女儿在14岁前喜欢上舞蹈,父亲会支持吗?
如果父亲是游泳冠军,女儿会学什么?
如果印度还有另一个摔跤冠军,也在训练他的女儿,但那个人有更多的财富,主角“爸爸”的梦想还有没有意义?
问过这些问题之后,可以更好地得出“爸爸”这个人物的全貌。回答这些问题的前提,要搞明白女儿的自由重要还是父亲的梦想重要,向天平的不同侧倾斜,就会得出全然相反但看起来都正确的答案。孩子有自己的理想要去实现啊,可是老爹越来越老了他的理想也要实现。怎么办?父亲用理想绑架孩子,绑架一生,绑架一年,绑架一分钟,有什么差别?
这位“爸爸”对抗家人的反对,村民的歧视,擂台赛主办方的嘲笑,官僚的腐败,大学教练的愚蠢。最终女儿夺冠,实现了他的梦想。然而,这条完美的故事线上,他也对抗了女儿的自由意志。事实上,电影不予余力地将他塑造成一个完人,就连吉塔最后夺冠那招,也没有脱离他的技术框架。
而吉塔这个人物就过于薄弱了。因为她的特点就是顺从,顺从父亲,顺从大学教练,然后又一次地顺从父亲。她的意志所能支撑她做出的选择,就是挑一个人去顺从。电影对大学教练的设定是愚蠢自私,这让她顺从老爹的选择做的毫不费力。但是,如果这个教练真的有两把刷子呢?有人说,啊,这是电影啊,配角要衬托。正因为这是电影,所以更不应该有如此脸谱化的设定。在此改进,就会引出一个更好的问题,防守还是进攻,教练和父亲都有道理,听谁的?
要让“爸爸”有一点愧疚,让吉塔有一点自我。
观影过程,全程猜剧情,猜的七七八八都正确。因为原则就是,“爸爸”永远是对的,他的摔跤技术是对的,他为你选择的人生也是对的,他的技术、智慧、道德都是完美的。如果你不同意他,那一定就是你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