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控力》第四章 为何善行之后会有罪恶?

《自控力》第四章 为何善行之后会有罪恶?

作者: E小丫daisy | 来源:发表于2020-03-19 07:20 被阅读0次

    容忍罪恶:

    为何善行之后会有恶行?

    一、从圣人到罪人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名人,政客或者一直以来以高尚品格的人突然会有一些爆炸性的新闻让我们大跌眼睛,震惊全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呢?起因多是意志力失败。

    从“自控力有限”的角度来理解这些事就很容易了。这些人都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他们的职业对自控的要求都很高,或是要惩罚罪犯,或是要24小时保持良好公众形象。他们的自控力肌肉肯定很疲惫了,他们的意志力也消耗殆尽了,他们的血糖浓度很低,他们的前额皮质也在对抗中败下阵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道德许可效应”可以解释上面的现象。例如,一位已婚的电视布道者和秘书发生性关系,一位财政保守派利用公款修自家房子,一位警察对毫无抵抗能力的罪犯施以暴力。大部分人在觉得自己品德高尚时,都不会质疑自己的冲动。

    这样说有些难以理解。再拿我们自己举例子,如果你去锻炼了就说自己很“好”,没去锻炼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今天去锻炼了,明天就不去了。如果你去处理了一个重要项目就说自己很“好”,拖延着不去处理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早上取得了进步,下午就变懒散了。简单说来,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这不是意志力失控导致的,而是我们心理愿意这样纵容自己,以给自己一个奖励的方式,忘记了真正的目标,从而向诱惑屈服了。

    这真是一个许可的诡异逻辑,“道德许可”最糟糕的部分并不是它可疑的逻辑,而是它会诱使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它让我们相信,放弃节食、打破预算、多抽根烟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款待”。这很疯狂,但对大脑来说,它有可怕的诱惑力,能让你把“想做的事”变成“必须做的事”。

    所以,我们的大脑真的很狡猾。让我们通过奖赏的机制去诱惑我们去放纵自己。

    不要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是目标本身。不是说你做了一件和你目标一致的事情,你就不会再面临危险了。注意观察一下,你是否因为认为某些积极的行为值得称赞,就忘了自己实际的目标是什么。

    关于进步的问题

    大部分人认为,取得进步会刺激我们获得更大的成功。但心理学家知道,我们总是把进步当做放松的借口。比如你坚持节食减肥,可能在刚看到一点成绩时很想犒劳自己一顿然后就放弃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生都在喊减肥的原因。

    当你取得进步的时候,你的大脑就停止了思维进程,而这个进程正是推动你追求长远目标的关键。然后,那个放纵自我的声音就会响起来,你就会转而关注那些还没有得到满足的目标。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释放”。你曾努力克制的目标会变得更加强大,诱惑也会变得更加难以抵挡。

    虽然这个观点不符合我们对“完成目标”的看法,但关注进步确实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这不是说进步本身是个问题,问题在于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让我们容易寻找停下来的理由。那么,我们该如何一直保持进步呢?

    试验一:取消许可,牢记理由

    当你发现自己在用曾经的善行为放纵辩护时,停下来想一想你做“好”事的原因,面对目标诱惑时记住这件事改变我们的感觉,看清楚奖励像是对目标的威胁,帮我们紧盯目标。

    二、今天犯错,明天补救

    这里有个很好笑的案例,我们自己也会经常经历:

    现在是午餐时间,你正在赶时间,最方便的事莫过于在快餐店买点吃的。但你正在控制体重,准备改善健康状况,所以,你计划避开菜单上脂肪含量最高的食物。你排队的时候,发现餐厅除了普通的特价菜,还提供一些新的沙拉。这家餐厅离你的办公室很近,所以你经常来这边吃东西——虽然这对你的腰围没什么好处。你很高兴,因为你可以选一些让自己减少负罪感的食物。你排着队,考虑要选哪个,是田园沙拉还是烤鸡肉沙拉。然后,当你真的要点餐的时候,你脱口而出的却是“双层吉士汉堡和薯条”。

    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研究人员对这样的现象专门做过研究:

    一些报告指出,麦当劳在菜单上增加健康食品时,反而引起了巨无霸销量暴涨。研究人员在自助售卖机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时候,大脑会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为了能作出健康的选择,那个没有被满足的目标(及时行乐)便成了首选。

    当你准备点健康食品的时候,你觉得压力小了很多,于是就对不健康的食品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这很好地解释了,我们想到未来的选择时,就会很容易犯下大错。我们不断期望明天能作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但这种期望是错误的。比如明天开始减肥,明天开始戒烟..

    我们一直做着明天再做,明天就能达到目标的美梦。可是明天永远不会做。

    如何克服这种明日复明日的想法呢?

    试验2:明天和今天毫无差别

    行为经济学家霍华德.拉克林给出的技巧:

    当你想改变某种行为的时候,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

    比如,让烟民每天都抽同样数量的烟,那么他的整体吸烟量会下降。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吸烟者“明天会有所改变”的依赖心理。

    这让我回想起了我当时健身减肥的经历,我给自己的任务是每周3次运动,啥都不想,也没有渴望其他更加精进的方案,坚持了1年多,果真瘦下来20斤。

    告别明天再怎样做的更完美的想法,现在开始问自己,我打算以后每天怎样做下去。

    这和微习惯的逻辑很像。开始一个现在就能做的小行动,坚持下去,时间会给你答案。

    姐妹们,看到这可以问下自己:

    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一个规则,来帮你结束内心的挣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控力》第四章 为何善行之后会有罪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fk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