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活在“妈妈”的角色里。
在做全职妈妈的三年里,我没有自己,眼里只有孩子。
我以孩子为事业,期待像宫廷剧里一样——“母凭子贵”。
以前老公会跟我说:“你的责任就是把孩子教好,这样你就成功了。” 我当时很认同这个观点。
都说“教育好孩子是最值得的投资”。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把生活活成“只有孩子”就是大忌了。
我活在“妈妈”的角色里,孩子是角色里对应的客体,这让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潜意识会以孩子为考虑前提——
去哪里玩,会先考虑孩子喜欢或适合的地方;下馆子,会先考虑孩子喜欢吃什么等等。
没有自己,能量不能回收聚集,情绪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你不仅是你的角色,更是你自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妈妈历来有为家庭牺牲的美德,为孩子付出一切。
疼爱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能只有孩子,而丧失了自己。
只有先有“自己”,其他角色才能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自己,其他角色都没有了意义。
我们在这世间体验不同的角色,这让我们的体验更加多元化,更加多样性,角色是为我们自己服务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记得小时候,妈妈对我的学习特别上心。当了妈之后,也对大宝的学习复制了同样的教育模式。
因为陷入“妈妈”的角色很深,所以以孩子为“事业”,信念里认定“一定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仿佛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可能许多人和我一样,认同自己的角色,而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
对角色越是认同,对角色里的客体就越多期待。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
孩子考试没考好,妈妈比孩子还不开心。
孩子某个不好的举动被某位阿姨评论为“这孩子真是没家教”,作为角色主体的“妈妈”的心情可想而知!
孩子被夸奖,妈妈心情就好;孩子不被认同,妈妈心情就糟糕。孩子成了妈妈的作品,成了妈妈价值感的来源。
认同角色而忘了自己,把这些期待转嫁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活的比较累。因为你不可能背负着两个人的人生课题,那样太沉重了,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妈妈会活得更累,一直向外抓取,而忘记看向自己,殊不知,自己才是那个源头。
我们的一生会有很多角色,比如,妈妈/爸爸、妻子/老公、女儿/儿子,更多的角色,如某某的同学、某某的同事、某公司员工,或者某公司经理等等。
我们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生命的乐趣,虽然这个乐趣有时候会以我们认为的不那么友好的方式到来。
角色永远是为我们服务的,不要反过来让角色来奴役我们。
今天,问问自己:“我喜欢吃什么?我喜欢做什么?”
给自己一个空间,一些时间,只是跟自己自己待着,而不是在角色里。
因为,我们不仅是我们的角色,更是我们自己。
你不仅是你的角色,更是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