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其文、悟其语、通其思、不问道,今道已非老子之道)
第十七章老子重点来讲述他的治世之道,无为而治,怎么来实现无为而治,老子并未给出答案,这个答案也许得靠执政者主动参悟,而后才能得到。老子在本篇中主要是描述了治世之效的几个等级,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即太上,不知有之。意为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
章后又进一步加以说明,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意是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这是在给治世者提要求吧,大道之行,就是治世者应该找到那于世有序于民无碍的良策,此策能让百姓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无逼迫之感,是一种适度的约束,而这种约束又是完全利于社会运转之必要法度。无为而治并非不为,而是为之高妙,为之高超,为之有道,为之有大道。如此,治世者岂不已是得道高人了?难,大难。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几句话的意思还是挺明了的,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 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为信实不足,才有不信。这句话是很有哲理的,也是对治世者的一句忠恳良告,具体、切实、可行。但仅此显然是无法达成无为而治的,最多能赢得一些亲近赞誉而已。
老子能否进一步给出无为而治的细化之法,或是趋求之径呢?有待继续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