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
〈113〉【经文】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113〉【经文】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作者: 649af4153479 | 来源:发表于2018-12-25 09:44 被阅读36次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勇猛精进①,志愿②无倦③。专④求⑤清白之法⑥,以惠利⑦群生⑧。恭敬⑨三宝④,奉事(11)师长。以大庄严(12)具足众行(13),令诸众生功德(14)成就。

    ①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无有退转也。《成唯识论》卷六指出:精进以“勇悍为性”,因此,经中亦作“勇猛精进”。

    ②志愿:志向和愿望。佛门很重视“发愿”。人的处境是由其行为 、语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语言又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愿从心起,并能产生一种主宰语言、行为的力量,故称“愿心”、“愿力”。佛教所说的发愿,是一种向上的善愿,如普度众生、志求解脱,乃至成就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事等。“愿”有“总愿”和“别愿”。“总愿”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又如修习净土宗的信徒,以“信、愿、行”为三大前提,必须发愿求生“西方净土”。

    ③无倦:不知疲倦。

    ④专:<形>专一;专门。

    ⑤求: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⑥清白之法:指白法。(一)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大一三·三六三上):‘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中略)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又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大三一·八四七下):‘愚不信白法,邪见及憍慢,过去谤法障,执着不了义,着供养恭敬,唯见于邪法。’此系以佛所说之正法为白法,外道所说之法为黑法。故若至末世之际,佛之一切教法皆灭尽之时,则称为‘白法隐滞’。又若就‘业’而言,一切法可分为黑法、白法、非黑白法。据梁译摄大乘论卷十一、卷十三载,烦恼之不善法为黑法,有漏(漏,即烦恼之异称)之善法为白法,无漏之善法则为非黑白法,亦即丝毫不杂染任何黑法或白法之第一义谛。

      又‘二种白法’指惭与愧。谓此二者能使诸行光洁,救度众生,故称白法。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十四载:(一)惭白法,谓内自羞惭,不敢作恶。(二)愧白法,谓内自惶愧,发露罪瑕,更不敢作。故谓佛道之修行者应修持白法而舍弃黑法,即应修习善法,止息恶行。

      此外,‘四种白法’指欲白法、行白法、满足功德白法、证白法。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一谓,修菩萨行者,当习一切白净善法,远离四趣(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之黑法。故修菩萨行者应修习:(一)欲白法,闻佛正教,心生乐欲而不暂舍。(二) 行白法,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间一切众生而不求自身果报。(三)满足功德白法,精进勇猛,遍修众行,令诸功德圆满具足。(四)证白法,净行已成,功德已圆,得证悟佛果。

      (二)指表白之作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大四·二五上):‘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业。’

    ⑦惠利:指恩惠利益。

    ⑧群生:众生;一切生物。

    ⑨恭敬:尊敬或尊重地对待。

    ⑩三宝:梵语tri-ratna 或 ratna-traya,巴利语ti-ratana 或ratanattay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又作三尊。佛(梵buddha  ),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  ),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  ),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依诸论所说,三宝之类别有多种,通常有三种之别,即:(一)别相三宝,又称阶梯三宝、别体三宝。即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特现为卢舍那佛之身,故称佛宝。佛于五时所说之大乘、小乘等经律,称为法宝。于禀佛之教法,修因得果之声闻、缘觉、菩萨等,称为僧宝。(二)一体三宝,又称同体三宝、同相三宝。就其意义与本质而言,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但体性为一。例如,佛从觉者之立场而言,为性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故称佛宝;但佛德足以轨范一切,亦即法性寂灭,而恒沙性德,皆可轨持,故亦称法宝;又如佛为完全无诤之和合状态,僧团之特质为和合无诤,故亦称僧宝。如此则一佛宝而具足三宝。(三)住持三宝,指流传、维持佛教于后世之三宝,即佛像、经卷、出家比丘等三宝。大乘认为八相成道为住持佛,益世之一切教法为住持法,被教化而成立之三乘众为住持僧,此三者并称住持三宝。

      以上为三种三宝,此外尚有四种三宝(一体三宝、缘理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六种三宝(同体、别体、一乘、三乘、真实、住持)等说。三宝系世人免苦之根源,故有归依三宝之举,称为三归,又作三归依,乃入信佛教之第一要件。

    (11)奉事:侍候;侍奉。

    (12)庄严:梵语vyuha,巴利语byuha, vyuha;或梵语alam!kara,巴利语同。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据旧华严经卷一、大品般若经卷一载,佛说华严、般若经时,其场地以种种妙色交饰庄严。系为迎接他方菩萨,令众生生欢喜心,而以神力变现者。

      又据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载,弥陀净土有国土、佛、菩萨等三种庄严,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合计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大乘义章卷十九阐释净土时,将国土庄严分为人、法、事三种:(一)人庄严,即以胜善众生居其中,故谓之净。(二)法庄严,因具诸佛法,故谓之净。(三)事庄严,即与众宝、光明等事相有关之庄严净。

      诸经中不少就佛菩萨等成就诸种功德法门以严饰其身格而说庄严,如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载有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四相好品举出菩萨有发心、修行、资财等三种庄严;大方等大集经卷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列举戒璎珞、三昧璎珞、智慧璎珞、陀罗尼璎珞等四种庄严;旧华严经卷十明法品、卷三十八离世间品、卷四十一离世间品均列举菩萨之十种庄严;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载菩萨二十大誓庄严。此等皆是菩萨于因位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所累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称之为庄严。

      佛殿寺院等堂内辄以幡盖、花鬘等装饰,柱壁、栏楯亦刻绘天人等种种相,凡此皆在表示对佛之崇敬,使敬拜者生起虔敬之心。如印度阿旃多窟院(梵Ajanta  ),正面安置佛像、塔形,天井四壁绘上佛传、本生故事,并以花纹装饰之,佛之后光以莲花为中心,刻绘连珠、连绳、连弧、连瓣、忍冬、唐草等之浮雕,并有宝冠、璎珞、环钏等,颇见丰丽。

    (13)众行:众多的德行。

    (14)功德:梵语gun!a。音译作惧曩、麌曩、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景德传灯录卷三有如下记载,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大五一·二一九上):‘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往生论注卷上亦详论虚伪、真实之二种功德。大乘义章卷九(大四四·六四九下):‘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胜鬘宝窟卷上本(大三七·一一中):‘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广喻为海,称功德海(梵gun!a -sagara ),其贵重如宝而谓功德宝(梵gun!a -ratna ),其他尚有功德藏、功德聚、功德庄严、功德林等多种名称。

    【直译】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无有退转。(为圆满普度众生的)志愿,不知疲倦。专一寻求大乘清白之法。恩惠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凭借盛大的庄严,具备满足众多的德行。使一切众生的功德圆满成就。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3〉【经文】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ux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