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6·25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感悟】
阅读一章内容的时候,不能够仅仅看他的表面意思,要看他的言外之意和内在意思。
这一章内容表面是说觚这种礼器的变化以及孔子对这种变化的感触。
一个器物的变化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这种变化不合既定规矩,不符合他以前的象征意义,也就失去了他以前的价值。这是作为孔子不愿看到的一点。孔子的儒家思想里,每一个器物都具有教育人的意义,对于大家来说,这种无声的教育比有声的说教有时候更有震撼力。那些统治者。随意的改变这种无声的教育——也就是优良的传统美德。这是对优良的传统美德的不尊重,这也是统治阶级对自己欲望的放纵,因为这种放纵可能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才是孔子所忧虑的,而不是仅仅是一个事物的改变。
有的人简单的认为孔子是害怕改变。认为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对孔子的误解。在这里,孔子慨叹当时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到,当时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这是孔子以一叶知秋的敏锐性,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不仅仅是忧虑一个事物的改变,儒家经典《易经》就是一部阐述改变的经典,向着好的方向改变,他为什么会忧虑呢,向着不好的方向改变才是孔子等历代仁人志士所忧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