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实现了脱贫目标,这是可喜可贺的,是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消除了绝对的贫困。
现在,我们抽象地来看看中国文字的创造者是如何看待贫这个字的?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样的启发呢?
贫,分,贝,在籀文中,分,宀,指分家,指分家之后分割财产。
这是我们上古先民时,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朴素的看法,比如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生了七八个孩子,孩子再生,每个生四五个,这个时候一般来讲家一分的话就贫了。
我们暂时不讨论平分家产还有长子继承的制度的种种,我们暂时看一看贫这个字与分的关系。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贫,就是不足,就是弱,就会被驱使,以奉有余。(至于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是一种动态平衡,是中国优秀传统政治的要求)
其实分这个字,就是我们处理事务时候的一种手段,分而用之,分而治之。
比如我们分析事物,如果没有分这种手段,我们好多时候无从下手,但一旦我们分析成功了,事物相对于我们来说就贫了弱了,就可以被驱使。
那么对于人呢?人类社会把人分门别类,是单纯的弱化么?
不是那么简单的。人类社会组织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当中,有的部分需要强,有的部分需要弱。
就像我们的人体,心脏有心脏的功能,肾脏有肾脏的功能。
三略有言: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再抽象一下,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强的状态,人们分开的时候就是弱的状态。
但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总是面临着各种事务,在各种事务面前,我们不得不分开来做事,这种分开做事的状态是常态,也是比较容易获得人的谅解和同情的。
所以三略有言: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所以分开与聚合,弱与强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关于个体与整体,尚书有言,惟精惟一,允厥执中,是说既有个体的一,又有整体的一,精心地动态应对,才是中华。)
其中强有所加,这句话,加,枷,指的是人们在聚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有什么所谓的中心(人物,制度,策略,谋划,宗旨),或者是仪式(礼),或者是目标事件,加以约束,否则就容易生乱。这一点,乌合之众里面说的比较清楚。
再者,关于分财的时候,人们的状态是比较弱的,也就是比较危险,这一点也需要注意。比如最近那个40岁上下被人毒死的董事长,就是因为人事财务纠纷而导致的身亡。
总结一下,今天谈到的大概的事项,
第一,分就可以导致弱,我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分析它就可以找到抓手,对人也有分而治之,这句话,并因其不足而驱使他。同时注意,社会内各个分系统的平衡,必要时要损有余,以补不足,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二,它不是绝对的。比如现实情况下,针对多任务的条件下的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分的社会,但是同时又能整合成一个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比单纯的纯强的社会要强大的多,坚韧的多。
第三,分财的时候人的状态是比较弱的,要特别注意,不让人有机可乘,不可授人以柄。
以上就是今天的谈话内容,谢谢!
网友评论